电子书具有易携带、易删除、易修改的特点,一方面确实为阅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冲淡了阅读的价值感。相较而言,纸质书除了形式上更具真实感之外,其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和趣味。因而,有人说过:“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此味道,既是书之味,更是文化之味。
近年来,为了推动广大读者回归纸质阅读,不少城市打出了“书香社会”、“书香城市”的口号,甚至还在世界读书日举办 “吃书”趣味活动,借此呼吁读者重视纸质阅读。
今年以来,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美国著名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多次炮轰电子书,他公开表示,自己不喜欢用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并担心电子侵权有朝一日可能会毁掉出版业,甚至毁掉写作。乔纳森的担忧反映出文学界、学术界、出版界的一种普遍心理。南京大学教授吴俊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曾专门谈到数字化时代给创作和阅读带来的冲击。在他看来,数字化阅读和写作将会改变文学形态,进而改变美学标准,因此,他特别强调文学批评的功能和任务,他说:“批评家不能失语,面对新的文学现实、创作现实,批评要有自己的声音,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
纸质书的文化传承作用值得珍视并且坚守
纸,诞生在中国;造纸术的出现,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而,纸、纸质书、纸质阅读,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更加不同寻常的价值。诚然,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不过,纸质书负有的承继传统、延绵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仍然值得人们珍视并且坚守。
现在有一个流行的名词,叫做“浅阅读”。顾名思义,浅阅读,指的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浅层次阅读。它的特点是快速获取信息,一目十行,不深究其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这类阅读适应了全媒体时代求快、求新的特点,但同时,却失去了在阅读过程中积淀、回味的过程。电子书的出现正是因应了“浅阅读”的需求。而与之相反的是“深阅读”,它更强调阅读的质量,追求阅读过程中的文化体验,重视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纸质书便是适合于“深阅读”的载体,它能够令读者更深入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并且,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之美,更可以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的质感,甚至是印刷带来的墨香,创造一个整体的美的氛围。不夸张地说,这一系列的阅读享受,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够真正获得。
喜爱读书的人对纸质阅读的优点有深刻的体会。在新浪微博搜索关键词“纸质阅读”,可以找到许多有关的感言。例如,“纸质阅读带来的安心愉悦是任何信息渠道都无法带来的”;“精挑细选,静心品味,电子时代的纸质阅读更可贵”;“我还是喜欢纸质阅读,电子书可以浏览,但不适合品读”;“当我选择数字化媒介进行阅读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需求,而真正要获取文化、思想时,我会选择纸质阅读”。
市场消息显示,目前,装帧精美、设计独到的纸质书十分受读者欢迎,其中套装书、精装书更是销量惊人。不久前,海豚出版社出版了《董桥七十》一书,该书从董桥迄今出版的33种文集1800篇文章中,精心选出70篇,汇成一册,装帧设计十分考究,包括有真皮精装本、仿皮本、毛边本和签字本,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所以,一经面世,立刻引起购买热潮。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化阅读主力群体的青少年,同样也会变成纸质书的拥趸。去年,电影《哈利·波特7》热映期间,原着销量节节上升,许多读者更是专门购买全套原着用来收藏。
今年3月,《环球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读精美纸质书的人更出众》。文章中提到,在美国推出的村上春树《1Q84》精装本,一共卖出了9.5万册,而电子版却只售出了2.8万套,成功使纸质书“战胜”了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