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读《谁认识马云2》有感:马云精神再认识

《谁认识马云2》有感

2012-08-03 17:25:03

  我曾反复阅读过刘世英先生所著《谁认识马云》第一部,并在这本书上作了密密麻麻的圈点,随手写上了我的很多感动和感悟。这本书让读者见证了一个始终坚持伟大梦想,一路披荆斩棘走向伟大成功的马云。

  那本书出版于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八年之际的2006年,如今又一个七八年时间即将过去,这些年马云过得好吗?穿上舞鞋的马云如何去面对那些赤脚进攻者?如何去面对或重构他著名的客户,员工和股东三角关系图?如何去坚持他一再高调强调的的信仰?刚刚过去的2011年马云经历了“诚信门”、“支付宝股权重组”和“淘宝商城中小卖家‘暴动’”,传统的中国人通常会认为本命年会是一个多事之年,马云也宿命地把他和阿里巴巴遭遇的一系列打击归结为本命年躲不过的“槛儿”。有报道说,在2011年举办的一次中国企业家具乐部成员的一次活动上,马云在发言中感慨说在中国做商人的命运是如此多艰,以至于从古至今,中国商人几乎无一善终。当时马云给大家的印象就像是在外面受了委屈,然后回家向家人抱怨的孩子。马云怎么了?马云变了吗?马云会倒下去吗?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心情一直是悬着的。

  但在这部《谁认识马云2》中,我依然收获了感动,一个悬着的心似乎放下了。令我感佩的是,马云一路走来,让我看到马云正是具有这种伟大精神力量的企业家。正是依靠一种贯穿于企业上下的精神理念,阿里巴巴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创下的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当年阿里巴巴能够赢得世界互联网巨头雅虎公司的青睐,正是得之于马云对互联网的理解,以及贯穿于阿里巴巴整个发展中的强大的理念和文化的支撑。如今,同样是得之于马云做企业的理念及文化,使阿里巴巴即便连遭危机,也能在绝处逢生。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理念和文化的支撑,阿里巴巴不可能走到现在。

  我曾把创业者分为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三种境界。生意人完全为利益所驱动,他们最关注的是赚钱、惟利是图。只要有钱赚,即使再苦再累,都会拼命的去做;商人善于捕捉商机,在经商过程中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不会贪图利益而忘乎所以,不择手段,在经商过程中,他们开始倾向于共赢的结果。比如在顾客的利益和利润的选择上,他们会在保证自己成本的情况下,适当放弃利润,以赢得客户的满意和认同。在他们看来,只有保证客户的利益,才能更远更长久的发展。

  当一个生意人升级到企业家时,他的业务不仅养活了一个公司,更是带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他考虑的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便利。在他们看来,他做企业肩负着一种“使命感”,即如何成为对人类有益的人。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商业精神是一种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的逐利精神,这种精神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产品的创造,推动了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间的流动。但这其中同时也蕴含着极大的投机的成分。逐利与投机构成商业精神的本质。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商业精神可以因商品流动而促进生产,也可以因投机而破坏生产。

  随着企业家这种新的社会身份的出现,通过企业家们的不断投资和组织生产,最终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商人精神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总结起来说就是以产业为目标,通过投资实现对社会资源和人员的最优化组织的一种实业精神。从企业文化的层面上来说,每个企业要得到长足发展,都离不开一种游离于规章制度之外的理念、文化的支撑,但凡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

  我国用30余年的时间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走过了西方国家用300年时间走过的成长道路。如今,阿里巴巴作为行业领跑者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地位,使国外企业再也不敢小觑我国企业家。但目前我国社会还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我国还未进入真正的商业社会,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适应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马云号称要创建一个102年的公司,目前还只是万里长征刚迈出第一步,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成长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是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我相信,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一个将企业家精神注入企业的企业,是能够创造价值、完善自我,最终赢得长足发展的企业。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