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武林掌故:崇祯钦点中国首位武状元

崇祯钦点中国首位武状元

2013-09-12 16:26:47

  书名:武林掌故

  作者:张大为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大为,1943年12月生于河北唐山市,曾任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音像协会副秘书长兼北京汇宇国际版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退休后受聘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口音像制品专家审查委员会。他于1957年拜程全宝为师学习"少林拳",1959年拜吴斌楼为师学"戳脚翻子"。1964年参加北京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获得优异成绩,曾协助吴斌楼老师整理过大量拳谱。自20世纪80年代始,陆续在《体育报》、《中华武术》、《武术健身》、《武魂》、《武林》、《精武》等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论文《试论武术流派的产生、繁衍与发展》获首届全国武术论文研讨会荣誉奖。出版《武术谚语释义》(独着)、《吴斌楼戳脚翻子全书》(合着)等书,编导拍摄武术音像制品一百多集。当选北京武术协会第五届委员;北京武术协会第六届委员、理事、副秘书长;首届中国民间武术家联合会副主席。

  内容简介:

  带吴钩,仗宝剑,行天下,重然诺,轻死生,身手不凡的侠客;武功高超,追星赶月,走险千里 ,"叫得响,踢得开"的镖头;通十八般武艺,熟悉各种套路,精技击,懂暗器,带出大批武林高手的武师……武林豪杰精英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但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却给武林和武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的认识与真实的武林渐行渐远。

  本书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当时闻名全国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术家和他们的技艺,以及如今还活跃于武坛的武术大家。这其中既有侠士、镖头、拳师、教习,也有作家、演员、商人、民族英雄,还有扎根底层的民间高手。这些武林名人特点鲜明的习武生涯、成长过程、不凡事迹,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林。

  书摘正文:

  说说武状元

  练武的人都崇拜武状元,其实唐朝开始的武科考并没有武状元之称。中国历史上首名武状元出自明末,他叫王来聘,是崇祯皇帝亲选的。此后出的武状元,多有故事。

  (一)武则天首创武科考

  "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皇帝钦定的一甲第一名的称谓。

  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为元。按清朝制度,科考分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省考,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全国会考,第一名称会元;殿试是皇帝亲自考核,第一名称状元。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虽然创立了武科考,但考试制度并不完善,只是每年由地方州、县公开考试选拔,然后送武举们赴兵部应试,只要合格,就由兵部凭考试成绩,授予不同武职。武举没有殿试,称"状元"者就是武举人的第一名。据史学家考证,唐朝真正明确为武状元的只有黄仁沨一人。连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卓越功勋的郭子仪也只以"武举高等"记入史册。

  宋朝武举开始有了殿试。整个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由皇帝亲试,先考弓马,再考策论。中者分为三甲,一甲一名为武状元。武状元为皇帝钦定。从北宋仁宗以后,武科考的建制逐步完备起来。

  明朝武考开科较晚,直到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才颁布"武举法",而且没有殿试。明朝的殿试是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才开始的。所以明朝的武状元这一年才产生。

  清朝是武科举鼎盛时期。武科同文科,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中者分别称为武生(或秀才)、武举人、武进士之名。参加殿试的武举依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第一名为武状元,第二名为武榜眼,第三名为武探花;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

  • 相关阅读
  • 公园有个“扯淡碑” 有人说是明崇祯皇帝的墓碑

    “扯淡碑”就立在淇县摘心台公园,碑上面还刻了四字“再不来了”  7月31日下午,@这个的哥不太冷发了一条微博:“自古就有扯淡这一说啊,还立碑了。”下面还配发了几张照片。他前...

    时间:08-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