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白烨谈书评:文化新闻多八卦(图)

文化新闻多八卦(图)

2013-12-27 17:09:56

来源:

  评论家的断代,市场化的逼迫,书评体系的缺失,许许多多的问题,造成了当前书评业的萧条冷落,在信息爆炸、图书爆炸的时代格外显眼。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说:“书评不仅仅是图书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社会正面价值的引导者之一,它是社会良心、审美尺度、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一个没有书评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书评不可能真的消失,只要有图书,有读书人,有评论家,就会有书评。但书评假如和出版阅读远远不成比例,恐怕也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文化新闻多八卦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为什么书评会变少?

  白烨:首先,传媒的娱乐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一个追求眼球经济的时代,书评显然不是一个讨好的东西,它占的版面又多,又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方面,八卦要更加优秀。在今天,八卦已经成为许多大众媒体中文化版面的主打新闻就是一个明证。实际上,娱乐化的背后,隐含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娱乐与休闲大行其道的同时,对于文化价值、精神探索的坚守变得更少了。传媒是非常重要的平台,对于书评来说,它是沟通作者、读者、出版者和评论者的桥梁,这个桥梁倘若失去,影响书评的背后,其实影响的是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对于阅读的态度。

  北京晨报:八卦多于书评,和市场的选择是否也有关系?

  白烨:确实和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市场化、产业化的趋势有关。不论对电视、报刊还是新媒体来说,书评都不是一个好的获取收视率、阅读率、点击率的栏目,不能为传媒带来经济效益,自然也就被传媒所忽视。书评没有了,或许是个小问题,但它背后,折射的是整个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演变。文化本有两面,它是事业,也是产业,应该是两者兼具。过去我们过于注重事业的一面,今天产业化的影响又无远弗届,我们或许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

  书评消失之后

  北京晨报:书评的创作者是否也在减少?

  白烨:是的。现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已经有不少是90后的年轻人,80后更不用说。但是从事书评的,主要还是集中在50后、60后,现实的状况是,越年轻,从事文艺批评的人就越少。一方面的原因,是从事批评太辛苦,而且离名利很远,需要一个执著追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恐怕会很长,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收入很少,一篇书评,少则七八百,多则两三千,稿费收入很微薄,自然也就少人写。其三,创作发表的平台在日益减少,远远不如创作作品本身发表和出版的机会多。

  北京晨报:书评的萧条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和呼吁,为什么要这样重视它呢?

  白烨:书评是对一个作品做出审美的判断,表达一种审美的价值观,而这种东西,恰恰是阅读和写作中都需要了解和交流的,因此来说,书评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其实也影响着写作的过程。在今天的时代,一方面是出版发达,每年出版的书籍非常多,人们的阅读往往会无所适从,书评则是一个好的信息交流、整理和筛选的渠道。另一方面多元时代来临,各种价值观都同时存在,出版的图书也良莠不齐,就更需要有一些带有正面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可以说书评是社会良心、审美尺度、人文精神的综合表现。没有书评,出版和阅读就会变成一个自生自灭的领域,没有美学标准的介入,观念因素的介入,社会就会不可想象。当然,书评永远不可能消失,担忧的是它在变少。

  圈子化的书评

  北京晨报:就现有的书评来看,本身也有许多争议的地方,比如互相吹捧、商业化写作等,您认为现在的书评存在什么问题?

  白烨:社会在多元化,书评业本身也变得更加纷繁,相对于过去,那种比较中立的、中肯的批评比较少了,广告式的、互相叫好的,各种类型的都有,当然也有批评得很厉害的,也有多元化的因素。不过总体来说,圈子化比较严重,对外的交流和沟通比较少。

  • 相关阅读
  • 白烨谈书评:文化新闻多八卦

      评论家的断代,市场化的逼迫,书评体系的缺失,许许多多的问题,造成了当前书评业的萧条冷落,在信息爆炸、图书爆炸的时代格外显眼。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说:“书评不仅仅是图书业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社...

    时间:11-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