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上海诗歌界研讨古体诗创作传承 古体诗不能只有应景文章

上海诗歌界研讨古体诗创作传承 古体诗不能只有应景文章

2014-12-29 16:03:13

来源:解放日报

  由上海诗词学会主办的“激活传统 映现时代——上海诗词创作座谈会”日前在作协大厅举行,数十位诗词作者和评论家就当代古体诗的创作展开讨论。古典诗词的言志、缘情和教化作用,在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如何有效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当代古体诗词创作如何表达古人未有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状态、社会情态;如何提高当代诗词精神的社会影响力等话题被热议。

  “不痛不痒的诗词不会有太大影响。”与会诗人几乎都这样感慨。在当代传播环境中,古体诗不能只有应景文章,赞咏与讽刺应成为诗歌的“乐器”与“武器”——琴与刀,诗人应该从书斋的小我中走出来。评论家杨斌华指出,当下诗歌创作要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担当的讨论,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诗歌界的集体性焦虑,这种积极的现实关切与文学共识,是对当下文学境遇的一种贴切体认,也是—种由诗界内部产生的稍嫌迟缓的良性反响。

  诗人陈鹏举提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诗的文化,中国文化史就是诗的历史,“对当代人来说,能写诗是一种幸福,能欣赏诗也是一种幸福。”在评论家胡晓军看来,当代古体诗词必须将言志、缘情与格律更有机、更紧密地融合,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整体继承与创新。(记者 施晨露)

 

  • 相关阅读
  • 诗人西川谈互联网时代"诗歌热":写作不应为出名

      日前在长沙召开的第五届“十月诗会”上,专家们表示,从早期的“梨花体”,到现在的“乌青体”,都不能代表诗歌界的整体形象,诗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写诗应恭敬对待。  随着个...

    时间:12-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