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机构的阅读调查已经显示,电子书正在逐渐取代纸质书,成为人们阅读的最主要途径。在这个数字化阅读、碎片式阅读蔚然成风的时代,中国人的阅读现状究竟如何?和以往捧一本纸书安静阅读相比,现在的人如何读书?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究竟有着怎样的读书习惯?而已经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全民阅读”,又在经历着怎样的发展?
数字阅读首次超过纸书
起床之后习惯性地打开“听书”软件,把昨晚没听完的长篇评书再接上一段;走去地铁的路上边吃早餐,边刷app推送的早间新闻;在一个小时的拥挤通勤路上,进入ipad里存放的科幻小说的世界;晚上休息之前,打开音乐再读一会儿kindle才能睡着……这是家住北京的年轻白领蔡芳华对我们讲述她的每日读书习惯。
“读屏时代”,无论是地铁、公交上,还是马路边、商场里,抑或是更加传统的“读书场合”如图书馆、教室内,到处都能看到聚精会神于眼前方寸屏幕的“低头一族”。相较于传统的捧一本纸书翻阅品味的方式,这种更加快捷、更加碎片式的阅读,也正在悄然成为趋势。
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58.1%,首次超过了纸质书58.0%的阅读率。而数字阅读率的增长速度,也比纸质书的阅读增长率高得多——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成年国民的数字阅读率提高了18.2个百分点;同期的纸质书阅读率,则仅仅提高了3.1个百分点。
类似的数据也在当当网发布的《2015中国网民阅读行为报告》中有所体现。在该项调查中,有62.2%的用户每周都有阅读纸质书的习惯,而有70%的用户每周都读电子书,并且频率超过纸质书。
在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则提供了一个更加直观的数据。他们的统计显示,近年来,该馆纸质图书的借阅量逐年下降,从2012年超过44万册,降至2014年的30万册,下降比例超过30%;形成对比的是,该校电子图书的使用量则逐年递增,从2012年的50万册,激增至2014年的163万册,在校生的人均年电子书阅读量达到53册左右。
不过,在这个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共同的辞世之日,依然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传统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