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早在2004年,我国就有相关规定:没有规范的家具使用说明书,原则上不能销售。可对这个标榜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企业,其家具产品都能看到安装说明,却很少看到“使用说明”。
宜家方面在给新金融记者的回复中,否认了宜家产品即便卖一折也能赚钱。可是,宜家贴吧内,有关宜家“欺压”代工厂商的言论依旧很多。
还有吧友对“长期紧密合作”的解释是,“就是你必须即使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下,即使在亏钱的情况下,也要是价格第一,否则宜家是不可能跟你说什么长期合作的。”
对宜家宗旨的解释更是犀利:其不单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而且还是尽可能地自己多挣利润,而供应商,那就是看想要什么了。如果想喝稀饭,勉强活着;如果想吃肉,宜家会把你那个稀饭碗都砸掉。
当然,这也很有可能是某些人的一面之词,但其还是折射出了宜家与其代工商之间或多或少的矛盾与利益纠葛。
低价
在中国,宜家在其内部管理上虽然很“西化”,但派系斗争严重,有些权力过于集中,跨部门执行的事儿时有发生,“一个部门的经理往往掌握着一个部门的生杀大权。”苏坤坦言。
“有的,还搞小集体。”朱成介绍说,宜家某店,经理中有一个是从深圳派过去的,为了管理好商场,她就从隶属部门调了自己的人。凡是她带去的人,都有跨部门执行的权力。
宜家的职场还有一个特点——有想法的人待不长。
曾有宜家的设计师抱怨自己只是个“臭苦力”。所谓设计就是从内部网上拷贝图片搬到展间里,没有个人能力的展示,唯一的发挥就是把小产品尽量多地塞到展间里,越满越好。也有PR抱怨自己只是给公关公司“打杂的”——宜家的很多活动是外包给公关公司的,而在活动的具体执行层面,PR们负责的只是“内部沟通”——确认几点开电梯、几点关电梯;召开新闻发布会期间卖场里不能有异常情况发生,不能有电钻的声音等。
“如果谁只想做个执行者,那么他适合在宜家工作。”苏坤强调。
可在他看来,这些内部管理上的问题对宜家而言还不算“严重”,真正的问题是“产品质量”,而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是“宜家太追求低价了”。
“在过去的12年里,宜家一直在降价。这是宜家商业模式的核心部分,即持续削减价格。2000年以来,我们的累计降价幅度已超过60%。宜家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我们LACK(拉克)桌的价格是120元。现在的价格是39元。我们计划进一步降价。我们降价的部分手段是降低供应链成本,主要通过在中国采购产品来做到这一点。宜家在全球的产品中有30%在中国制造,宜家在中国出售的产品中约有65%采购自中国。”相比较而言,宜家中国区总裁吉丽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这段话,可能更能说明宜家在中国的低价靠什么实现。
苏坤认为,过分追求低价,其产品必须降低成本,家具降低成本的办法只能从原材料入手。“宜家的产品设计很好,但必须常换常新,用不久。”
在新金融记者此前与宜家的几次接触中,宜家方面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宜家不同于别的家居企业,与此同时,宜家方面还特别不希望媒体拿别的家居企业与宜家做对比。
对此,邹明晓表示,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营销方式主要是靠顾客来宣传,而并非硬性的广告宣传,一直以来,宜家赖以传播的主力是宜家目录册,2009年宜家新目录册全球总发行量为1.98亿册,共56个版本,27种语言。宜家还有一个独特的策略,采用一体化品牌模式的品牌,即拥有品牌、设计及销售渠道。2011年宜家在中国家居市场份额大约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