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总经理傅军民说:“榫卯的合理运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家具的结构是否严谨、牢固,影响到家具的使用寿命,更关系到家具的美观和艺术性。一件家具如果遍布钉眼,接合扭曲,都不能算一件‘能用’的家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更无从谈起。所以榫卯被称为家具的灵魂,也是文化内涵的基础。”
而在有关榫卯的研究中,其蕴含的哲学理念也逐渐被人关注。傅军民感叹:“榫为阳、卯为阴,阴阳相生。中国古典家具的连接,部件与部件之间,产生互补关系,就像默契的有情人,异性相吸、两情相悦;榫卯是中国智慧的产物,外观四称,含而不露,透着儒家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张德祥认为,榫卯技术表象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一个哲学问题。他曾经以“穿带榫”为例,与西方防止面板变形的技术进行考证比较。木材有干缩湿胀的性质,其横向受环境影响而含水率不均衡,容易出现开裂、翘曲现象。穿带榫将几根坚固的横木固定在面板的横向方向,控制其不向其他方向开裂翘曲,获得坚固平面。而西方的古式家具,多用铁钉将木条钉死在下面框架中,出现裂缝再以桌布进行掩饰。张德祥将前者评价为“欲擒故纵的无为而治”,而后者为“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徒劳”。他认为,这与东西方文化中世界观不同相关。西方认为人是万物主宰,要征服,便“用钉钉,用胶粘,甚至将木材劈开做胶合板”,而中国古人认为人与万物相互依附而生,应互为一体、和谐生长,于是发明了攒边穿带等工艺。
多看工艺 回归本质
随着市场需求高涨,工厂工业化流水线批量生产、追求效益的行为日益普遍,在现代榫卯工艺中作假现象也越来越多。据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厂长陈淼沂介绍,规范的榫卯结构应该与部件为一体,而为了节省木材和人工成本,也有的厂家使用其他木质的边料来制作榫卯再粘贴到部件上。这样的做法,使本来几千元的成本下降到几百元,而在外观结构上根本看不出来,消费者、行家都无法辨别,只有多年使用后才看出问题,“这就是一个良心活儿” 。
傅军民也对此感叹颇多:“现在红木家具市场对于家具树种过于追求,对家具本身的功能和意境的关注不足。古典家具的美观性、艺术性以其工艺为基础,而现在的市场趋势有本末倒置的意思。”“红木家具进化到当代,要勇敢地采取工艺上的革新。有些年轻人喜欢古典家具外形,但是觉得使用起来不舒服,我们也在做外形上的改观,相应地,工艺也有所改革。现在我们在研制的凹面坐椅,保证了使用的舒适性,其内在工艺也正申请国家专利。”
对于榫卯工艺的传承,除了古典家具制作厂商,现代实木、板式家具也有涉猎。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实木家具某些部位,如木椅扶手、面板与桌腿处,有少量的榫卯运用。西方一些收藏大家,也对这种工艺偏爱有加。比利时收藏家菲力浦·德巴盖,太迷恋中国硬木家具,除了收藏珍品,更产生“生活于明”的念头,于是创立了“侣明室”收藏展,展出明式家具,展现十六、十七世纪明式家具的风貌。
■ 声音
站在“经典”的肩膀上创新
●傅军民,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总经理
过去,家具技艺的传承无外乎两条途径:一是师傅带徒弟,口传手授;一是参照老家具的工艺结构,去模仿和领悟。不管是师傅带徒弟也好,参照老家具自己琢磨也好,关键的问题是,在掌握力学原理和木材性能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技巧,切不可死板教条。对于一些个别不合时宜的规矩,要认真分析甄别。研究工艺要跟着时代的步伐有所变革,不能一味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红木企业要有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站在“经典”的肩膀上创新,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红木家具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