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榫卯结构作假现象多
●张正基,江苏名佳工艺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简化榫卯结构,用胶甚至某些部位用枪钉代替,这样做的小企业非常多。有些仿古家具厂就是为了这两年挣些钱就离开行业,根本不在乎企业形象和信誉。北京市场上玩家和藏家都很多,我认识一位玩家买了六张罗汉床,家里放不下了还要买,纯粹是喜欢。这种收藏、炒作重于使用的市场风气,也助长了作假现象。今年红木市场整体情况都不好,这样玩下去,很快会产生市场洗牌,将来的市场主体还是以有品位、有文化底蕴的企业为主导。
■ 工艺
小零件辨外行
根据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会长张德祥的《中国古代家具上的楔钉销砦》记载,在中国古代家具的结构上,有一类极其细小的零件,即各种楔子、竹钉、销子及砦。这类小零件体积微小,常不被世人和研究者注意,作用却很重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楔儿,是一种一头宽厚、一头窄薄的三角形木片。将其打入榫卯之间, 可使二者结合严密。楔,通常是用与家具同样的木料制成,其使用形式大致有挤楔、破头楔、大进小出楔等。
竹钉,常与半榫配合来固定榫卯结构。这些小竹钉常被北京鲁班馆老师傅戏称为“管门丁”,言其就像古代掌管城门锁钥的兵士一样重要。例如一只苏式四出头椅子。如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不去,则前二者均不能取下,如二者不曾取下,则靠背板及镰把棍就不会丢失,如后二者没有丢失,则椅面绝不会松动,如椅面不曾松动,则圈口牙板便不会掉下来,椅子下截肯定不会散架。
销,通常是指两顺向木材间用于管束其相关位置的小木块。有管而不死,可拆卸活动的意思。常见形式有裁销、走马销、透销、穿销。常用于案面芯板之间、床牙板与大边之间,桌子芯与罗锅帐之间等等。
家具上的砦,是垂直打入木材表面,有一端明露在外面的小木撅,其露在外面的部分,有阻挡部件朝某些方向运动的作用。在柜门和抽屉后立栽的“碰头”、柜子“栓杆”下立栽的扁销,原则上都应称作砦。一些明式椅子,在光素通圆的椅腿内侧直接打砦儿托住藤编的座面,十分精巧。
这四类零件使用中,应该说成“备”个楔儿,“钉”个钉儿,“栽”个销儿,“打”个砦儿。其间动词不可混淆,否则,会有被人视作外行之虞。
■ 典故
榫卯结构演化出的鲁班锁
相传,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看似简单的木质玩具,仅仅由几组木件构成的一个“结”,外观看是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动动脑筋可拆解,装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六根木条分别冠以六艺,中间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双交卡榫组成。卡榫仅借木条的不同凹槽放置、拼凑,挖槽的密合度稍有不足都可能影响结构稳固度,需将木块大小不一的卡榫精准放置才能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条,整个接合的木块也即散架了。鲁班锁沿传至后期又有了孔明锁,在民间经过不断的延伸,鲁班锁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
■ 名词解释
榫卯:《集韵》对“榫”有记载,“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榫卯,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形式同时也常见于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王世襄曾著作称,“切削榫头之水平构件称为横杆,而切削榫孔之垂直构件则称为立柱”。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家具榫卯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上百种结构,现在常见的、仍经常使用的有格肩榫、插肩榫、楔钉榫、夹头榫、抱肩榫、粽角榫、攒边格角榫等等。(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