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跨校选修更精细 学生才能更惊喜

2021-06-23 09:3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跨校选修更精细 学生才能更惊喜

  近日,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印发文件,提出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三省一区高校开门办教育、开放办教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完善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30万名大学生可跨省跨校修读1000门精品课程。

  “跨省选修”让人感觉十分新鲜,却并非首次。早在2012年,湘鄂赣三省就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书,其中也提到进行类似尝试。同市高校间的“跨校选修”更是日益普及。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就有很多热爱体育的学生会选修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课程。包括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还允许学生跨校修读第二专业甚至双学位。

  “好想去上这门课啊,可惜是别人家学校的”,类似的感慨与调侃我们常常听到。“跨校选修”的本意,就是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往大了说,这还有利于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校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此次四地教育部门提出高校跨省合作,正是为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交叉学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然而,一项政策想兑现初衷,不能仅有好的出发点,也要有相对应的着力点,即精细化、人性化的配套管理。很多学校的“跨校选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可供选择的科目太少,选不到真正想要的课程;学分的认定和转化很麻烦,很可能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却拿不到学分;学校间距离太远又不开放线上课程;与本校科目考试时间冲突,却没有补考缓考机制;不同学校间的评分尺度不同,成绩换算难且不一致……诸多问题,是不少学生对“跨校选修”的态度由惊喜转为犹豫的直接原因,也检验着学校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从“跨校选修”到“跨省选修”,这些疑问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唯有“精细”才能守住“惊喜”,“跨校选修”的风行离不开管理的跟进。“跨校选修”涉及上课、考试、成绩、学分等方方面面,越是复杂,越要精密细致、环环相扣,如此才能让学生们真正修得便利、修得安心。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广泛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声音,面对学生在修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灵活变通,积极解决,注入人性化的智慧与温度。

  此外,也要打破刻板思维,为跨校、跨省选修探索更丰富多元的样态,比如开放慕课,建立共同的学习平台;采用更加灵活的课程考核与学分认定方式,有的学校还允许学生用“跨校修读”冲抵实践学分、课外学习任务等,这些都可成为推进“跨校选修”的有益尝试。

  • 相关阅读
  • “90后”女大学生“慧”种地

    原标题:“90后”女大学生“慧”种地  6月22日,张宸在调试无人驾驶精播与精准变量施肥一体机。  河北省沧县青年张宸今年29岁,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  2018年,张宸建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并在河北省农作物全程...

    时间:06-23
  •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未来素养教育要进一步加强

    原标题:未来素养教育要进一步加强  本报讯 日前,在第六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暨西交利物浦大学15周年教育探索分享活动中,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分享了他对未来高等教育的思考。他认为,未来素养教育要进一步...

    时间:06-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