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连续4年关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 东南大学学生“拎”着法律出课堂

2021-08-05 08:3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东南大学学生“拎”着法律出课堂

  胡馨月又把法律从课堂带出来了。

  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刚刚落地实施。胡馨月和同学们就把未保法中有关校园欺凌的最新内容带到了南京市江宁区的三所幼儿园。

  在幼儿园,他们为老师们带来了预防校园欺凌的专题普法讲座,希望“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稳定发展,用法律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胡馨月是东南大学法学院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从2017年宣讲团成立起,这支“学生自主”“学院自助”的志愿者团队,就一直关注着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通过开展各类特色普法活动,推动全民普法、全民守法。

  对学生来说,亲身实践往往比课堂更能发现实际问题。在普法过程中,志愿者团队发现,当下不少普法方式与实际需求并不适应,其中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方式更为明显。

  “志愿者服务组织自主性弱”“责任制尚未得到落实”“普法讲师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慢慢地,很多问题暴露在大家面前。为此,宣讲团成员开始尝试创新大学生社团参与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机制。

  2018年暑期,团队与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普法服务中心合作,开始走进南京市江宁区的各个社区,进行普法实践调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倾听当地群众的实际困难,再深入开展法律宣传。

  2019年,在开展“百校法治宣讲”活动中,团队到河北省和山东省调研。他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为当地基层法律服务出谋划策。

  2020年疫情期间,不能开展线下活动,团队志愿者就联系到湖北省乘马岗镇中心小学和孙家湾小学,进行线上直播普法授课。

  东南大学法学院学生秦嘉茵说,暑期社会实践中,他们在每节普法课程后都会出5-8个“随堂”问题,检测发现,受众只能答上讲解过的知识点,但仍没有理解背后的法理。“仅线下授课这一种方式普法,明显不足,受众接收的法律知识是零散的、没有体系的”。

  2021年,团队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支撑。他们总结出“润滑剂”“暖心剂”和“清新剂”的普法方法,探索出了多主体合作普法机制和“微信-微博-微视频”立体宣传网络。

  为解决目前社会普法机制联动性较差的问题,团队认为,大学生社团要发挥“润滑剂”作用,利用专业知识,寻求“政府-高校研究基地-大学生社团-社会组织-服务点”5个维度在普法力度、维度和受众黏度3个方面的协同发力。

  他们成立大学生普法讲师团,依托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江宁区美丽乡村普法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大会,传递奉献精神。

  在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方面,他们完善普法文化产品组合,追求多元化。通过比较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尤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等未成年群体的特殊性,强化分层分类,增进未成年人互动式体验参与感。

  他们聚焦未成年人特殊群体,对特殊学校的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暖心普法教育。对缺乏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缺乏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内心敏感孤独的问题少年,在普法的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未来发展规划等针对性内容,让孩子们在普法活动中收获知识更获得温暖。

  团队还将以普法文化产品创新为切入点,B站、抖音、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通过制作普法短视频、撰写普法小文章等,发挥文化产品的“清新剂”作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 相关阅读
  • 多地高校发布通知:秋季学期或将延迟开学 中高风险地区学生暂不返校

    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收紧,8月2日,教育部再次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确保师生安全防护指导到位,加强疫情形势分析研判,及时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方案,及早谋划秋季学期开学。记者...

    时间:08-05
  • 清华要求五个地区学生暂不返校报到

    原标题:清华要求五个地区学生暂不返校报到  本报讯 清华大学昨日发布关于秋季学期学生返校和新生报到有关安排的通知,对国内5个重点地区的学生要求暂不返校和报到,符合报到要求的新生报到时不允许亲友陪同入校。...

    时间:08-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