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数字医疗让健康服务更优质可及

2024-03-05 08:25:0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数字医疗让健康服务更优质可及

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通过5G+远程医疗平台对龙里县人民医院的患者给出治疗建议。新华社记者 陶亮摄

“我们团队最近出了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成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一张眼睛照片就可获取被拍摄者血糖、血压、血脂等信息。”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人工智能被用于健康评估,是数字医疗技术提升百姓健康水平的生动写照。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

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对肿瘤患者来说,早筛早诊早治至关重要。精准预防已成为癌症预控的新趋势。如今,人工智能影像成为医生的“第二大脑”。江苏省人民医院原院长赵俊介绍,在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时,准确发现结节是诊断的第一步。但是,肺结节尤其是微小肺结节并不容易辨别,而阅片医生有可能会因为疲劳或经验不足造成遗漏。这时,将深度学习技术用于肺结节检测与筛查的“肺结节人工智能系统”就派上用场。在临床应用中,该系统能够辅助诊断、标记肺小结节,减少医生的工作量,降低误诊发生概率。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疾病诊断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闭角型青光眼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为帮助这部分患者,王宁利潜心研究闭角型青光眼的高效便捷筛查技术。“现在,用手机给眼睛拍一张照片,利用相关数据模型,不到一分钟就可知此人有无罹患闭角型青光眼的风险、是否需要去医院。这种筛查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因错失窗口期而导致失明。”王宁利说。

心脏疾病患者也能享受到数字医疗技术带来的便利。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告诉记者,以心脏功能衰竭患者为例,利用可穿戴设备,医生可实时监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并据此预测患者心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现异常就可尽早介入治疗,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张俊杰说。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脑血管疾病的早筛早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对脑健康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如果脑健康分析结果提示有罹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可及早干预。”王拥军说。

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推动治疗精准化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但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未及时诊断而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为解决该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机构基于大量优质医疗数据研发了急性脑卒中再灌注治疗智能决策平台。这一平台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头部进行快速精准的影像分析,大幅缩短术前决策时间,让更多患者尽早得到救治。

除了让治疗更及时,数字医疗技术还能助推治疗向精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在进行经导管心脏不停跳的心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时,医生通常基于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经验为患者定制瓣膜,但用这种方式制作的瓣膜有时并非完全适配。“随着数字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可基于患者CT图像,利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定制尺寸更合适的瓣膜,让手术治疗方案更精准,降低手术风险。”张俊杰说。

骨科治疗也因数字技术的发展取得突破。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团队公布了一项成果。他们利用大数据模型对手术进行科学精准规划,有效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脱位的风险。“数字技术的应用让髋关节置换手术更加精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除此之外,基于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的互联网医院可提供在线问诊、药品配送、远程医疗等服务,让患者就医更加便捷。未来,互联网医院将打破信息孤岛,进行系统融合,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实现患者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更好满足患者需求

在康复领域,脑机接口技术大有可为。2024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清华大学团队共同宣布,全球首例通过植入式硬膜外电极脑机接口辅助治疗的四肢截瘫患者,在行为能力康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可自主脑控喝水。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贾旺团队近日为患者成功实施微创无线脑机接口植入手术。患者出院后,医生通过远程指导辅助其康复训练。经过近两个月的训练,患者可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屏幕上的光标。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儿童多动症、孤独症、脑瘫、癫痫、帕金森病、脑卒中、难治性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康复中。

为帮助脑卒中患者更好康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智慧医疗研究中心培养了一批脑卒中机器人康复师。

“机器人康复师可辅助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情绪疏导等。”王拥军说。

谈及数字医疗技术在心内科的应用,张俊杰希望尽快出现心内科介入手术机器人,为心内科医生减负。“医生做介入手术时通常要穿20斤重的含铅防辐射服,时间久了会得膝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有了机器人的辅助,医生就能脱去沉重的铅衣,在没有X射线暴露的控制间完成手术。”张俊杰说。

张俊杰还想象了一个画面:心内科医生在5G技术及机器人的助力下,为千里之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手术。

王拥军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近期会推出一款急诊医生助理机器人。

“数字医疗技术的发展始终要围绕解决临床问题展开,最终目的是让健康服务变得更加优质可及,让广大患者受益。”王拥军说。

(记者 代小佩)

  • 相关阅读
  • 北航举行女教授与杭州中法航空学院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

    活动现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供图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 在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开展女教授与杭州中法航空学院本科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据介绍,本次活动以“凝聚‘她’力...

    时间:03-08
  • 专访郑庆华:人工智能赋能创建未来教育新格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在接...

    时间:03-08
  • 我科学家揭开萤火虫成虫发光器发育的关键机制

    原标题:我科学家揭开萤火虫成虫发光器发育的关键机制 记者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付新华教授团队揭开了萤火虫成虫发光器发育的关键机制,为发光昆虫的发光及闪光控制研究提...

    时间:03-07
  • 锻造“特色融合”办学核心优势

    原标题:锻造“特色融合”办学核心优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代表认为,办好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锚定高水平综合性...

    时间:03-07
  • 加快补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

    原标题:加快补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

    时间:03-07
  • 科技成果助生产

    原标题:科技成果助生产 “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问题。”3月6日的福...

    时间:03-07
  • 培育创新型人才

    原标题:培育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关键交汇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着力...

    时间:03-07
  • 邹联克代表:加快补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

    原标题:加快补齐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

    时间:03-07
  • 王成斌委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原标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当前,基础研究对于抢占未来新兴产业制高...

    时间:03-07
  • 歌唱家廖昌永:人工智能无法取代艺术家

    原标题:(两会访谈)歌唱家廖昌永:人工智能无法取代艺术家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题:歌唱家廖昌永:人工智能无法取代艺术家  作者 张杨彬  面对“AI(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音乐家”的问题,全国政...

    时间:03-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