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一系列帮困举措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走进大学,通过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等渠道顺利完成学业。“上大学”再也不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在校园中也不乏一些“寒门隐形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愿意申请补贴。在你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同学?
对她 我不知如何开口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往往不愿和别人交谈,尤其是有关经济状况方面的话题。我想劝她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和偏见,却始终不知道如何开口。他们这种做法可能来自于目前校园中存在的攀比风气,但打着“尊严”的旗号而拒绝补助的行为既不有利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又会使自己产生心理落差。
二十岁的年纪,仿佛是成长中最重要的节点。我们努力穿着得体、故作老练,却渐渐发现一些事情正偏离轨道,朝着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向发展。同学之间虽然什么都不说,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谁的衣鞋、用具名牌高档一目了然。于是这无形中给本身家庭经济条件并不优越的同学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贫困”在这个校园中似乎变成了“耻辱”的代名词。“寒门隐形族”放弃种种补助的权利,只为撕去任何可能表明其贫困身份的标签。(东华大学 范怡然)
程序多 公开且漫长
据我所知,寒门学子申请贫困生补助需经历提交书面申请、出具《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交班主任初审、贫困生名单公示等多道程序,这也让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心生抗拒并望而怯步。
我曾碰到过有同学和我诉苦:“大一时我申请了贫困生认定并最终被认定为‘一般贫困’。但是现在大二了,我并不想继续申请。我受不了我家的私事被大家拿来公开讨论。”原来,在班主任初审的环节里,贫困生所在的班级还会成立班内考核小组来调查其表格中填写的内容是否属实,该同学所在的班级还会将结果放在班级的群共享里向其他同学进行公示。她觉得正因如此才会让一些本与她交好的同学现在看她的眼神变得十分复杂。
寒门学子心理架构脆弱,在稍显漫长的申请过程中,内心深处常常是“天人交战”,如何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更人性化地设定申请环节,或许是学校今后需要多多考虑的。(安徽师范大学 陈丹)
学校补助政策应重在“补贫困”
导致寒门学子隐形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学校补助政策不到位是导致寒门学子隐形的重要原因。简单地说,就算寒门学子鼓起勇气,向学校申请补助,也不一定能拿得到补助,这是因为很多高校的补助名为补助,实则是奖学金的一种形式,学校发放所谓的“补助”的时候,都是先考虑学习成绩,后考虑家庭状况的,而寒门学子生活压力大,烦恼多,业余时间还要做兼职,能成为学校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并不多。换句话说,真正的寒门学子就算是申请了补助,也不一定能拿得到,反倒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能够领到学校发放的贫困补助。
此外,我认为大学生社会化也是导致寒门学子“隐形”的原因。上海算是中国高校中消费最高的一个城市了,像我这样过得很普通的学生一个礼拜大约是两百元左右的消费,而学校附近的兼职大约是一百元一天,换句话说,条件不好的同学如果在学校附近做兼职,一个礼拜只要做两天左右,就完全可以靠着自己的双手,把自己从寒门学子变成一个“高富帅”。这样,相对于向学校要补助,寒门学子当然更愿意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的生活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王迪飞)
帮困需要社会合力
不可否认,社会上的攀比、浮夸之风就像病毒一般侵入了学生群体,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寒门学子见别人挥金如土、开着宝马,而自己每天只能啃着馒头,觉得是一种难堪,所以宁愿选择逃避,也不想让别人“鄙视”自己。
然而,当我们从这些学子身上寻找理由的同时,是否想过这也是教育的问题?现在的许多老师缺乏帮学生纠正错误认识的能力。他们没有真正地去调查过贫困学生因何贫穷,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是怎样?有些时候,帮助贫困学生纠正认识上的错误,远比给予他们金钱的帮助更为实在,也更为有用。
要想切实推行高校帮困举措,光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还不够,还得有家长和老师的合作,家长和老师必须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必要时刻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意见。而老师则应该深入调查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做到公平、公正地推行帮困举措,帮助寒门学子顺利度过难关。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贫穷能使人沉沦,也能使人升华。”穷能炼志,如果你能利用好贫穷,云淡风轻地看世界外物,那么你就有足够的宽容之心去成就未来。(衡阳师范学院 康伟明)
做个独立的人
虽然我相信大部分人对于接受助学金的寒门学子并没有歧视,但是寒门学子们因自身心理落差所导致的“拒绝”也是能理解的。尤其对于“80后”、“90后”的年轻人来说,标榜自我和个性是我们这一代共同的特点,而接受助学金有时则会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失去个性”的行为。
大学一直是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小社会”的地方,同学之间的比较已经不再仅限于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暗自较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拒绝助学金并不是在拒绝援助,而是宁愿用自己的艰苦奋斗去维护一名初成年的青年的自尊。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个性”不仅仅体现在标新立异的行为上,更体现在我们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去奋斗的过程中。(华东政法大学 全丽雯)
尊重每一个人
很多寒门学子来到大学选择“隐身”,其背后的原因因人而异。
在我周围,有很多同学去做家教,或者做一些小兼职,自给自足当然要好过伸手索要,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责任。
其实,我觉得不管选择接受帮助还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都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贫穷不可怕,靠社会的资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种寄生虫的懒惰思想和“破罐子破摔”的厌世态度,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资助,也可以选择“隐身”,靠自己的力量书写别样的青春,但如果仅仅是为了面子而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又不肯靠自己的力量去挣额外的生活补贴,也只不过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典型。(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