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一个人的学校

一个人的学校

2012-11-22 09:35:32


曹老师的办公室也是学生的食堂


曹老师正用自制的“课件”上课


业余空闲曹老师练字消除寂寞

  本网讯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张鹏航)深秋的镇安花甲沟,山上的红叶烂漫、娇艳欲滴。

  “入-”,“入-”,“进入的入-。”11月12日,稀疏幼稚的声音从花甲沟教学点传出。一间很大的教室里,中间摆放着四张桌子,只坐着三个一年级和五个学前班的孩子,一个头发灰白、身体消瘦的老师正举着自制教具“识字板” 用教复式班的方法给8个孩子上语文课。他叫曹德文,已坚守教学点工作38年,是学校唯一一个教职工,身兼数职。他和电视上许多“最美乡村教师”一样,独自一人默默撑起了大山的点点希望。

  教了38年书,还没走出村教学点

  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既是曹老师的办公室又是他和学生的餐厅厨房。当天,村里不知怎么停电了,曹老师只得到周围群众家里给孩子们煮鸡蛋。等到孩子们吃完午餐,他才到邻居家里凑合一顿。

  曹老师告诉记者,从1974年教书开始就到胡岭村教学点工作,1997年胡岭村教学点撤了,他就到了花甲沟教学点。2008年校点再次合并,花甲教学点还有学前班至四年级共40个人,上面终于给他分了一个老教师作伴,但一年后那个老教师就退休了。老迈的父亲不忍心儿子那么苦、那么寂寞,就主动当起了护工,义务看校。家里农活只好全部交给常年犯胃病的妻子打理。去年,80多岁的父亲在学校病重,回家不久就过世了。

  办公桌上,三名学生的铅笔字书写的很整齐,曹老师说:“学生很喜欢模仿我的字。我没有多少爱好影响学生,就只好在书法还有音乐上给孩子们一些启迪。”曹老师业余生活很简单,平时寂寞时就在地板上练练字,或从墙壁上取下二胡拉拉。记者没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煤油台灯还放在曹老师的办公桌上,他说:“我教了38年书,没有离开过农村教学点,十几年前备课全靠它,一晚上下来擤的鼻子全是黑的。现在,晚上有时停电还得靠它办公,所以这盏台灯也一直跟随了我38年,是个见证。”讲着这些,他一点都不感慨教学生涯的艰苦。

  听到群众的称赞声,他很知足

  负责教学点的午峪小学校长夏泽兵介绍,虽然曹老师年龄大了,但是责任心和教学业务都很强,他的教学质量一直都在全镇上游水平,从花甲教学点到午峪小学的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被午峪小学老师称赞。

  “曹老师很辛苦,但是深得村民爱戴,他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要是没有曹老师和花甲教学点,像小娥(化名)这样的孩子早就辍学了。”何副朝介绍,班上8岁的小娥,母亲常年瘫痪在床,双目失明,全靠爸爸一人支撑,根本照顾不了小娥的上学。孩子智力发育还有问题,都8岁了,还数不清数。每天都是曹老师放学将小娥送到岔路口,交给他的爸爸。有时孩子爸爸没来路口接,曹老师只得往返10里路将孩子送到家里。

  附近村民马诒学告诉记者,花甲教学点为他们家节省了不少的开支,他是最大受益者。如果门前学校撤了,自己6岁的儿子马俊就得到10里外的小学上学,妻子就得下去租房照顾孩子,家里不可能办农村合作医疗。

  从花甲教学点到午峪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李存英学习一直在班上前列,她说:“我很喜欢曹老师,他上课一点都不严厉,冬天自己一早扛一捆柴到学校提前把炉子烧好,我们就围着炉子上课。有时家里送来的饭没吃饱,曹老师就叫我们到他那去吃。”

  引起大家的一致好评,曹老师说:“我一辈子教学生涯快结束了,很遗憾没给孩子们增加什么文体设施,学校没什么变化。但听群众领导说我是个好老师就知足了。”

  年近花甲人的花甲梦

  1974年高中毕业时才18岁的青年曹德文,曾梦想着走出大山沟,挣很多的钱,盖一栋漂亮的房子。随后乡上请他做了民办代理教师,一干就是38年。至今,还住着几十年前老父亲修建的土坯房。他说:“我不后悔,心里已经很满足了。胡岭、花甲两个村有35个大学生都曾经是我的学生,我还要一直把铺路石做到底。”

  据村文书介绍,现在村里经济面貌在好转,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后,人口正在回流。这个学校的服务范围上千人,以后就学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多。曹德文说:“我从来没给领导提出过调动,我希望能够坚守在这所学校直至退休。我的教育生涯就可以画一个完满的句号。”这就是一个年近花甲教师的花甲梦想!

  采访结束,秋阳当头,花甲群山红叶尽燃。曹德文不也是一片火红的栌叶为山区的教育燃烧着?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