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特岗教师点燃农村孩子的希望

特岗教师点燃农村孩子的希望

2013-01-24 09:51:50


特岗教师孙青和学生做游戏


特岗教师张远辉给学生上课


特岗教师孙青正在排英语课本剧


课余,特岗教师刘轩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

  本网讯 (记者 马泽平)一座座漂亮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沟沟岔岔建起,山里娃上学路近了;一笔笔“两免一补”发放到学生手中,孩子们上学费用降低了。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状还存在,农村教师依然紧缺。于是,2006年一个新的名词——特岗教师应运而生。六年里,我市招聘特岗教师2861名,已成为农村教育的主力军,为200多所农村中小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这些90前后的大学青年,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商洛农村贫瘠的土地上,用知识和一腔热血混合着激情点燃了山区孩子的希望。

  架起孩子通往梦想的桥梁

  冬日的一清早,记者来到镇安庙沟中心小学。校园里,被霜打过的三叶草在暖阳下又伸直了腰,几株望春花那毛茸茸的花蕾冒着寒威探出春的希望。正是下课,一个高挑漂亮的美女老师正在领着一群孩子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甜甜的、爽朗的笑声荡漾在校园,不禁勾起了旁人对儿时的遐想。

  和学生玩耍的老师叫孙青,老家在山阳县城关镇,2008年被选上特岗教师。到学校报到那天,爸爸和他的好友用车送她到学校,开始车上还说说笑笑。可是一到镇安,还真是贾岛诗中所说,“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车里的气氛开始凝重,都不说话。休息了一天,爸爸临走时说,青儿,如果太苦就回来开店算了。“那时,看到眼前的情景,我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不行就辞了。”孙青说,“但这里教书使我有成就感、幸福感。”初来乍到,城里的金凤凰飞进山沟里就让人眼前一亮,孙青的英语成绩一直都在全镇第一,全县前列。学校负责人卢荣刚说,孙青还是陕西省优质资源课例展示交流会二等奖获得者、镇安县教学能手、庙沟英语学科带头人。他最担心孙青会被调走,那是他们才培养出来的骨干,现在孙青担任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英语,两班学生加起来近百人,但学生都迷上了英语课。

  在四年级教室,记者试图寻找孙青教学的独特方法。教室墙壁四周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英语学习角,内容各不相同,有的是学习小组用英语做的自我介绍,有的是学生用英语写的小故事。教室后面有一个较大的英语学习园地,每次考试或者作业优秀的,孙老师都要在名字旁粘贴一个亲自制作的笑脸卡通图片来鼓励。家住五一村小陈同学说,她很喜欢孙老师带他们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有一次,老师教动物单词,分学生跟读、学生齐读、老师独读三种。每当老师独读时,注意力不集中的个别学生就会跟读,单词旁边的炸弹就会引爆,学生们哄然大笑,随后大家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该校卢校长说,为了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孙青老师总能寓教于乐,课外没事就和学生做很多英语方面的游戏,也排一些课本剧。为了让英语学习生活化,她在学校餐厅、走廊、花台等场所用精美的英语卡片标示出来,连一些英语较差的学生都喜欢上她的课。

  走进孙青老师的房间,墙壁上张贴着学生用英文写给她的贺卡,在贺卡空隙中都有她精心制作的彩蝶。孙老师说,和山里淳朴的孩子在一起,她一点也不觉得累。每当听到初中老师谈起从中心小学上来的学生英语基础很好时,她就有自豪感。山里孩子们上大学往往最差的是英语,她希望用自己的微弱力量来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圆人生理想。“用我的努力,为孩子们架一座通往梦想的桥梁。但愿我和学生们都能像我喜爱的彩蝶一样拥有精彩美丽的人生。”她说。

  “一个都不能少!”

  采访第二天刚好是张宝辉老师26岁生日。一大早张老师的门前放了一小包红薯,里面有一张纸条:“家里贫困的我没有最好的礼物送给你,但愿一小包红薯能代表我对你的生日祝福。”房前窗台上还放着很多学生自制的贺卡,有个学生将采摘的野菊花拼做成精巧的小工艺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老师。

  张宝辉告诉记者,送红薯的男孩是金田村六组的小康。小康家庭比较贫困,住在山顶,是村上唯一还住着石板房的家庭。小康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在班上个子高,害怕别人嘲笑,就借口被山蜂蛰了辍学回家。张老师得知后,借同事的摩托车行了40多分钟山路才赶到小康的家。农村修的简易路,很多地方坡度都在45°以上,还有几处达到60°,张老师好不容易爬上去。小康被山蜂蛰后独自在家,父母到县城给妹妹看病去了。“老师,我真的不想念书了,念完书还是要当农民。”“如果你不念书,你永远是个贫穷的农民!” 张老师用小康很多的闪光点说服了孩子答应上学。他带着小康到镇上医院,并自己掏钱给小康治病。“学生的那句话深深刺激了我,我就从网上下载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给学生看,我也不能让我的学生少一个!这是我走上讲台前就立下的诺言。”张宝辉为了增强学生对校园的依恋感,培养孩子们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生活的良好情操,经常带领学生一起去登山、打篮球、搞野外考察。

  “这包红薯,凝聚着小康对我的感情。”张老师说,小康能够听他的话,赶快回到学校,源自于一次他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一天体育课上,小康裤子在运动时撕裂了,很不自在。当时他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用眼神示意让小康到宿舍去。课后,他把自己的裤子让小康穿上,然后联系家长给他送衣服到学校。

  “离家很远,有时心里有些怨怅,但慢慢发现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让我从中读懂了一种东西,它一直撞击着我的心灵,也使我一直不得安宁,后来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这种东西就叫做希望。我就又多了兴奋和乐观。”张宝辉是当时商洛学院的高材生,中文毕业的他很喜欢写日记, “如果不教书,也许还会有更好的出路,但现在我很满足,能在别人的思想里留下自己的足迹。很多人的生命可能因为你的付出而发生改变,你的人生境界就会提升,这就是教书的快乐。”由于交通不便张老师很少回家,思念时就写几句倾吐自己的感情:每当黄昏时,就开始想/想家,想娘,想……/像一个漂泊者/无处依靠/当风吹过山头/当雪落在地上/我的老娘是否添了衣裳/大山阻隔了我的视线/但阻隔不了我的思念

  思念还不是张老师最苦恼的。他说,其实最苦恼的是有时给学生上的课,自己感觉不满意之后的沮丧和挣扎。有时为了备一节课,他常常熬到深夜凌晨。现在年龄也稍大了,张老师希望除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外,就是想在特岗教师的圈子里找到另一半,他觉得只有特岗教师才能理解他,并走近他。“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需入耳;家事国事儿女事,事事要关心。我也曾爱慕过学校里的同事,可是狼多肉少,我不喜欢角逐,一切随缘。” 张老师说。

  回乡教书得付出更多

  在董发祥的眼中,和其他外县的特岗教师相比,还属于幸运的,因此他总挑最苦的活去做,来回报这份幸运。他说,自己老家在庙沟,对家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贾平凹散文里写到:多年在外回到家,刚好下过一场春雨,抓一把泥土在嘴里尝尝,嚼一嚼,那满是家乡的甜味。才开学,学生宿舍架子床没安装,他二话没说就拿起钳子和学校几个老教师安装到半夜;学校搞校建,住房紧张,他带头和三个教师住学生宿舍的架子床;为学校的校安工程整理档案,其他老师早都放假回家了,他还在加班加点,而无一点怨言。

  前年冬季一天下午五点多,县教育局要验收该校校安工程档案。他二话没说,骑着摩托车背上档案就上县。快到典史沟梁上时,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一辆车经过,车轮不停地打滑。他很害怕,只得推着摩托车上梁。起初雪子儿打在脸上还有感觉,后来冻僵的脸已感觉不出雪子儿击打的疼痛。就在这时,摩托车的链条却断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漆黑的山梁上,他胆战心惊,手冻得僵硬,根本无法修理链条。好不容易将摩托车修好,赶到县城已经深夜2点多了,他只好在搞建筑的同学工地上烤了两个多小时的火才将衣服烤干。也就在那时,手有了知觉后,他才知道修车链把手多处蹭破了,血液将手和手套都凝固在一起。

  “回当地教书,再大的苦都能吃得了。”憨厚的董老师在讲这些事时,只是乐呵呵地笑着,“我每次发现一个好的方法给学生讲出一节很轻松的课时,很遗憾我以前的学生没有享受到。所以每讲一节课,我都有压力,总想使出浑身解数去启迪家乡孩子懵懂的心灵。”

  高树枝上诉相思

  在庙沟中心小学教低段的白毛毛,老家在榆林市清涧县高杰村镇,现在已经嫁给了当地中学一个教师,孩子都两岁了。白毛毛上学时由于家境不是很好,所以谈起2007年刚到蒿坪完小当特岗教师,那么艰苦的环境,一年只能在寒暑假回老家一次,她一点也不觉得苦。对于她来说,能有份固定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2007年刚到学校,她一个月掏120元钱伙食费和学生一起用餐,每天早晚都吃糊汤,经常上下顿都是土豆片和酸菜。这些生活小事白毛毛都能应付,但是想家时就没办法解决。每到周末,被同事邀请去玩,时间长了就不好意思去;手机没信号,校长告诉他随时可以用学校固定电话,但是长途电话多了她怕给学校增添负担。看着同事回家,自己一个人就会偷偷流眼泪。2008年汶川地震,学校放假一周。其他老师都回家去了,学校只剩下她一个人,想给家里报个平安,都无法联系。附近学生告诉她学校对面三里远的山坡上有信号。她急忙跑上去,一看信号只有一两格,没办法又爬到山梁上一棵毛栗树上,用手机给千里之外的父母诉说想念之情。父母亲听到是女儿的电话后,在那头竟然放声大哭,白毛毛才知道两位老人担心她的安危在电话旁已经守了三天。

  第二年,学校才有了村里第一台能上网的电脑。白毛毛不仅要带四五六年级的英语,五年级数学和自然,还要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上电脑课。“都08年了,你不相信,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网聊是什么,不知道怎样上网查资料。”白毛毛说。带那么多的课,白毛毛从没有说过课重,她自小就喜欢做教师,当特岗教师园了她的人生梦。每逢周末,她会把学校周围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讲外面精彩的世界,教他们如何从网上获得知识。在她的努力下,她所带学生的成绩一直都在全镇上游。在白毛毛看来,山里群众思想还是挺开放的,衣食住行都走在前面,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山里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以学生厌学的多,一般孩子上满初中就打工去了。孩子的人生理想看不远,老师的教育影响也降低了。

  白毛毛老师经常家访,让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她忘不了第一次家访时受到山里人待客的最高礼遇——香辣肉、甘蔗酒,一大桌饭菜,她被推坐在上席,由最年长的亲戚陪着,还不断给她夹菜。那天家访工作做到动情处,学生父母含着泪花说:“你们给山沟沟带来了新学问,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我们也有了盼头了。”很有意思的是,白毛毛出嫁时,由于离家远,就选择从蒿坪这个学生家里走的。“蒿坪是我的娘家。我每次回到蒿坪,学生家长就像迎自己的女儿一样,和回老家的感觉一样。”白毛毛说,“就因为对庙沟人们的喜爱,我才选择找庙沟的男孩做丈夫,这一辈子我都不会离开庙沟教育的。”

  特岗教师温馨的家园

  庙沟中心小学距镇安县城西部150多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几年前除了当地几名老教师外,很少有年轻教师选择这里坚守。现在学校18名教师中13名都是特岗教师,他们中大部分都已经转正了,还选择坚守这里。

  “在这里我们生活得也很开心,学校给我们创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园。”孙青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初来乍到,镇政府和学校领导召开了一个简单的见面会后,在当地包了一桌最好的酒席招待他们,还将镇上唯一一家宾馆的几间空调房提前预约供他们住宿。08年学校正搞校建,一次性分来了6个特岗教师,卢校长宁可让当地教师合住,也保证特岗教师每人一间房,让他们在千里之外找到家的温馨。所以他们愿意选择继续坚守,磨练教学艺术。

  一次,卢荣刚校长在巡查中,听张宝辉在班上给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思》后,当即作了安排,定期举办周末特岗教师活动日,陪年轻教师过周末。“学校领导很细心,他们知道我们什么时候过生日,有时周末,还弄上几桌饭菜给我们补过生日。”家住榆林市定边县,才分到学校教幼儿园的梁璐说。

  在干净整洁的教师食堂前,中心校王鉴奇校长介绍,庙沟教学条件相对艰苦,特岗教师都是上世纪90年前后出生的,受苦少,卢荣刚校长在学校资金很紧缺的情况下成立了教师食堂,想方设法为特岗教师提供生活便利。“住房紧张,没有澡堂,看着老师每周进城洗澡,我心里不是滋味,正在着手解决。”卢荣刚说,特岗教师工作有激情,有活力,但工作经验也欠缺。考虑到这一点,学校为了让特岗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初来的特岗教师实行一对一的帮扶,经常组织特岗教师汇报课,还定期把特岗教师带出去参加培训学习,以此让他们尽快成长。

  那些特岗教师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把学校看做是自己的第二个家,选择坚守,为她添彩。

  2861名特岗教师,2861颗火热的心犹如寒冬里望春花那毛茸茸的花蕾在偏僻的农村校园里孕育新的希望,那是商洛的未来。

  • 相关阅读
  • 陕西招1936特岗教师任教农村 每人每年补助2.7万

      陕西省教育厅8月3日发出招募通知,今年,陕西省将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募1936名特岗教师,到除西安、咸阳、杨凌以外的我省其他地市偏远农村中小学任教,服务期为3年。  待遇每年2.7万元+工资  特岗教师服务期为3...

    时间:08-16
  • 桃坪小学加强特岗教师培养

      本网讯 (雷文涛 郑志财)丹凤县桃坪中心小学多措并举,大力加强特岗教师培养,促进了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  桃坪中心小学特岗教师较多,开学初就制定了特岗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了骨干名优教师与特岗教师结对培养...

    时间:12-07
  • 江西余干县223名特岗教师工作3个月未领到工资

    12月27日电(记者李菁莹)“如果不是可怜那些村里的孩子们,早就走了。”今年9月,陈苏(化名)等223人成为江西上饶余干县的特岗老师,工作3个多月没领到工资,他们忍不住抱怨。...

    时间:12-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