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6月9日以《大学特招腐败揭秘:校董年捐百万换“点招”指标》为题,报道高校特殊招生背后的种种腐败。报道称,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已经成为“特招”腐败的重灾区。
而就在今年高考前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经查,蔡荣生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象牙塔内的腐败,触目惊心。
“点招”在教育系统内几乎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并且也不仅仅存在于大学,虽然叫法不同,但实现途径类似。要获得“点招”名额,必须付出金钱的代价,所以能拿到“点招”名额者非富即贵。
“点招”有点类似于娱乐圈的“潜规则”,充斥着种种利益关系,其存在的根源在学校,是某些主管招生大权的人手里有特殊指标。这些建立在高校选拔人才机制上的“改革”,初衷是美好的,是为了“不拘一格选人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为缺乏严格的流程、有效的监管以及公开的机制,最终沦为少数几个人的“游戏”,沦为高校集体和个人的敛财之道。
对于这一点,有关部门并非不知晓,每一年高考前夕,各级教育部门都会重申禁令,不乏各种严厉字眼。今年,教育部再次发文强调,如果查出“点招”将不予注册学籍。虽然禁令频出,可为何止不住“点招”的脚步?原因在于多年来只闻怒斥点招腐败的滚滚惊雷,却不见严肃查处的狂风骤雨。当然,近一两年是抓了一两个“典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点到为止”式的处理没有真正形成威慑力。
斩断“点招”的利益链,点住“点招”的命门,还需要痛下狠手,严厉打击违规现象,发现一起,惩治一起,绝不手软;需要科学严谨公开的招生流程,将“预留指标”公之于众,接受所有人的监督。唯有如此,阳光招生才能真正阳光起来。(金陵晚报评论员 陈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