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校园

让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活标配

2018-09-26 08:43:0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让体育运动成为大学生活标配

  近日,浙江大学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还将每天下午的“第十节课”,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浙大还自行研发了一款跑步软件“体艺APP”,用于学生锻炼时记录打卡。

  体育运动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人拼搏奋进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品格。养成运动的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应当是朝气蓬勃,奋进有为的。可是,不少大学生因为熬夜晚起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爱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已成为健康中国的短板。

  据《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近十年来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为了将大学生“赶出”被窝,“赶出”宿舍,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许多高校都想了不少办法。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参加跑步锻炼,并且要“刷脸”3次完成打卡;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开发了专门用于跑步打卡的APP;中山大学每年给每个同学的校园卡充值500元运动专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有帮助。

  要让学生们养成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虽然,目前多数学校还是从强制性的考核入手,来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时间,但是,从强制运动入手,却可以在短期里收到效果,再通过学校体育运动氛围的培养,有助于让学生们循序渐进养成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的体育教改的一大亮点是开设8个以上运动俱乐部和30个以上专项课程,并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能参加一项校内体育竞赛。既有强制性的运动要求,又有人性化的兴趣选择。通过软硬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最终都是为了让运动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他们养成运动的习惯。

  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许多大学生没有运动的习惯,与从小到大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课都不太受重视有很大关系。提升学生体质事关国民素质,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还需要体制发力,抓早抓小。 (谭敏)

  • 相关阅读
  • 北京交通大学师生送别王梦恕院士

    9月22日上午,王梦恕院士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数百名师生来到送别现场。 王梦恕院士生前的校友、学生对王梦恕院士的离去表示深切的悼念,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校...

    时间:09-26
  • 浙大校友缅怀林俊德

    原标题:浙大校友缅怀林俊德   上图:林俊德病情危急时,仍不忘工作。   下图:林俊德的学生登记册。   近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

    时间:09-26
  • 开启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2018级的军训刚刚结束,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新生王俊人和另外两名同学,就被钟成教授邀请到实验室。钟成教授是学院为他们选配的导师,将关注他们整个大学期间的科研训练、思想成长、职...

    时间:09-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