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阳战区人防系统层次最高、装备最多、机动距离最长、演练课题最新、保障要素最全的首次跨区域协同演练。
沈阳市人防办组织的此次代号为“砺剑”的行动,历时9天,跨辽、吉、黑三省4市,机动1640余公里,演练内容和指挥层级涉及军区、省、市三级,涵盖组织指挥程序训练、开设机动指挥所和通信枢纽、应急组网通信保障、异地联勤保障等四方面课题,在白山黑水上演了“动中通”、“远距离通”、“复杂环境通”一幕幕精彩大戏。
镜头之一:“耳聪动听”
演练队伍正向吉林市某重点防护目标机动。这时导演部传来指令:吉林某地因突发地质灾害,指挥通信基础设施损毁,当地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展开,人防系统请求支援。根据上级命令和支援协同单位提供的情况,沈阳市人防办演练队员利用沈阳市人防机动指挥平台,搭建一个全境双向互通的大容量通信组网,为吉林市人防办提供多达50路的双向通联渠道。参演队员在短短30分钟内,组网任务完成。虽历经磨练,余汗未消的队员们还是捏着一把冷汗,毕竟这里是距沈阳市400公里外的吉林市,经纬度、海拔高度均发生变化,毕竟这是远赴外省“砺剑”之行的首战,能顺利联通吗?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沈阳市人防应急信息中心副主任丁大勇身上,他通过面前的卫星有线组网电话与沈阳市人防办的值班电话联通的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庆祝首战告捷。
镜头之二:“鞭长能及”
黑龙江省人防办训练基地是此次演练任务中距离沈阳市最远的现场。由于基地所在黑瞎子沟坐落山区,地势较低,四周环山,森林茂密,环境十分复杂。参演人员通过现场开设卫星通信链路,实现了与沈阳市人防指挥、哈尔滨市人防机动指挥所的音视频的互联互通,做到实时文件传输。演练人员还通过改变常规架设方法、调整不同方位角等办法,现场开设短波电台实现了与支援协同对象哈尔滨市人防办、沈阳市本级、辽宁省人防办及省内丹东市、锦州市、葫芦岛市人防办的通联,最远距离约930公里,收发信号均达到信号良好,圆满完成了复杂情况下远距离野外通信保障演练任务。
镜头之三:“天籁互传”
在长春市警备区训练基地,演练内容不断升级。在这里,演练人员实施一连串绝活:开设异地、本地双向直拨电话,采用卫星单转发器和双转发器联通。首次实现经过卫星中继将沈阳市的实时视频信息传输到长春市人防办机动指挥平台,进而传输到长春市应急指挥中心,进行图像、语音的互联互通,进行双方指挥通信车信息系统连接、互用和电话调度系统转接等内容的成功应用,为城市应急支援和后方指挥打通信息通道。超远程卫星文件传输,经历两次上下行传输,信号依然强劲清晰。单兵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进行了双系统同一场地应用,验证了系统间无相互干扰,可独立应用,互为备份……
演练队伍还有针对性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短波试通试联。在5个重点防护地域利用电子指南针,精确测量经纬度、海拔及坐标等自然地理参数,分别检验了基地台、车载台、便携式电台,在架设鞭状天线、斜天线、双极天线等多种不同天线形式下的通联状况,进行了短波通信联络,检验了不同配置、不同距离、不同环境情况下通信状态,为短波电台基于在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
镜头之四:“超能补给”
把联勤保障作为一个专门课题,全面检验和锻炼强化遂行保障意识,增强自主保障能力,是此次演练的又一亮点。沈阳市人防机动指挥平台相对独立的“模块式”建设,可以实现根据不同任务采取灵活多样保障方式,为全面检验和锻炼了走、防、吃、住、联、供等六种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联勤保障模快”以给养车为主,电源车、洗消车、勘察车、保障车等要素单元组成。给养车可保证1小时内提供50人4菜1汤和2种主食的野外饮食保障,电源车可满负荷连续发电48小时,关键时刻能发挥应急“油库”的作用,洗消车可长时间保障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个人卫生用水,勘察车可提供半径为5公里范围内实时气象保障,可在夜晚无任何照明环境下提供半径1公里范围内影像信息,保障机动指挥所正常作业和安全警戒。保障车可提供野战条件下至少20人的临时会议席位、10人指挥通信席位及相关要素和10人休息主要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