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神舟”系列飞船成功登天,紧接着“蛟龙号”的潜航试验一步步突破深海,令国人振奋,也令世界震惊。本期我们选摘纪实文学作品《探海蛟龙》,为读者揭秘“蛟龙号”探海的历程,揭秘大海深处那深不可测令人震惊的神奇世界。
“蛟龙号”第一潜
50米海试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海试的第一潜。2009年8月15日,海试警戒船舶进驻试验海区。当天,唐嘉陵、张东升、崔维成3位潜航员第一次乘深潜器下海进行水面调试。
张东升是试航员,生于1980年1月,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蛟龙号”海试项目中,他负责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的研制,致力于研究“蛟龙号”声学系统在深海领域的应用。
在水面调试了4次后,2009年8月18日,晨曦破晓,海雾尽消。潜航员个个整装待发,跃跃欲试。当领导询问谁愿意成为“蛟龙号”的首位试航员时,唐嘉陵应声而答:“我!”
虽然深潜的原理简单,但深潜的过程其实一点也不诗意——深潜器每下潜10米,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潜到1000米水下,压力就会增至100个大气压,相当于1平方米要承受1000吨的重量。如果深潜器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孔,那挤射进舱的海水便是高压切割水刀,对仪器和人体的破坏如摧枯拉朽。
在下潜的过程中,让人感觉不爽的还有温度:初入舱,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密闭的空间内,潜航员无不汗流浃背。但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载人舱里的温度则会逐渐降低,最低会降到二三摄氏度,让人感觉很冷。潜航员在一次下潜中便会完整地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温差变化。
大海表面波澜起伏,越往下沉则越静谧,越暗淡,直至漆黑一片。因而深潜器下沉的过程便会在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从白天变成黄昏,再由黄昏变成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的变化。而完成作业后上浮的过程则恰好相反,先是漆黑的黑夜,然后黄昏,最后阳光普照。
虽然“蛟龙”经过7000米深度的海水压力测试,钛合金的外壳也很牢固,但由于“蛟龙号”与海面母船没有直接关联,一旦发生故障无法上浮,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蛟龙号”正处于测试阶段,深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发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在漆黑的深海世界里,海底的环境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说深潜的过程,是潜航员在拿生命去挑战!
唐嘉陵驾着“蛟龙号”一路下潜,激动与惬意并存。“蛟龙”往下沉,阳光和温暖向上游。清澈渐变模糊,纷扰渐行渐远,他犹如听一曲轻灵的音乐,身心滑入时空隧道。
随着“蛟龙号”的不断下潜,唐嘉陵脑海中对海底世界的憧憬也越来越强烈。在接受潜航员培训时,他曾经看过一些海底的影视资料,从此海底的奇异便深深地铭记在心底。
2009年10月3日,中秋节。“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1000米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这也是中国迈向深海的一大步。
将五星红旗插在海底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是由浅入深的。交往越深,感情越笃。海洋深潜也是一样。
在2010年5月31日至7月18日之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我国南海所进行的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在3000米级的海试中,唐嘉陵共下潜10次。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2010年7月13日的那次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