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动物世界

铁锰结核 神秘生物——探秘南海“蛟龙海山”

铁锰结核 神秘生物——探秘南海“蛟龙海山”

2013-07-04 12:35:39

  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南海的“蛟龙海山”区下潜,“蛟龙”号在海底发现了大面积铁锰结核,以及多种前所未见的神秘海底生物。

  万年成形的铁锰结核

  3日9时6分左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布放至水中。大约11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预定下潜点。“我们先向西北方向航行,进入‘蛟龙海山’火山口。途中,我们爬上一个四五十米高的坡,便在一个平台上发现了大面积密集分布的铁锰结核。”担任这个潜次主驾驶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说。

  随后,“蛟龙”号向东北方向航行并遇到一坡度约80度的陡坡,高度差约300米。“我们爬上这个陡坡,在顶部平台又发现了大面积密集分布的铁锰结核。”唐嘉陵说,“由于潜水器只是横穿这两个铁锰结核密集分布区,因此无法得知其准确面积。”

  在3日的下潜中,“蛟龙”号带回了8块铁锰结核,其中5块比鸡蛋略大,另外3块则比成人拳头还略大,表层都是黑色。“5块较小的采集至第一个铁锰结核分布区,3块较大的采集至顶部的铁锰结核分布区。”唐嘉陵说。

  在铁锰结核样品中,有一块被潜水器机械手夹碎。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指着这块样品对记者说:“里面这个圆核就是火山的熔岩,外面一圈一圈的就是铁锰氧化物,是上万年逐渐形成的。如果打磨一下,就可以看到外面这些圈像树的年轮一样,具体这块结核有多少年历史需要在实验室测定。”

  按计划,“蛟龙”号还将在这个海域下潜2次,继续对“蛟龙海山”进行科学调查。

  “这次遗憾的是没有采集到岩石样本,希望下两个潜次能弥补这一缺憾。”周怀阳说,“南海的形成时间、形成方式和物质来源至今仍存疑问,而海山与南海基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海山岩石样品的年龄测定、成分分析及其时空变化分析,可以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前所未见的神秘海底生物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专家李新正3日搭乘“蛟龙”号下潜,他说:“这个海山区海底生物个体数量虽然不多,但种类很多,就我看到的就有六七个大类的十多种生物。很多在文献中都没有见过,非常震撼。”

  记者在“蛟龙”号拍摄的海底视频中看到,一只形似鱿鱼的软体动物顺着陡直的岩壁像蜗牛一样爬行。下潜人员介绍,这只软体动物长四五十厘米,宽15厘米。由于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生物,随船科学家都将其称为“海怪”。

  在“蛟龙”号爬行的悬壁上还有一朵白色“向日葵”,非常精致。经现场专家辨认,这应该是海绵。“大自然非常奇妙,能造出这样美丽的形状,可能画家都画不出这么美的景象。”李新正说,“另外,我们还发现了紫色海绵。”

  专家介绍,这个海绵虽然形似“向日葵”,但海绵不是植物而是动物。海绵没有消化系统,但是会通过体表的凸起进食海底微小生物。

  此外,科学家在这次下潜中还看到了海鞭、扇形和喇叭状的珊瑚、长额虾、铠甲虾和大眼鱼类等。

  6月17日至20日,“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连续下潜4次,并搭载了首批三名科学家下潜,采集到了碳酸盐、蜘蛛蟹、冷水珊瑚、毛瓷蟹和贻贝等大量海底珍贵样本。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经过10年的研制和试验,去年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达到了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今年转入为期3年至5年的试验性应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

  • 相关阅读
  • 科学家在南极冰层数百米之下发现神秘生物

      [导读]近日,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冰层数百米以下探测发现类似虾的神秘生物,这一发现将改变科学家理解海底冰层之下苛刻环境中生物是如何演变进化的。  腾讯科技讯(编译/叶孤城)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科学家首次在...

    时间:03-24
  • 12飞行员死亡之谜:地球大气层藏神秘生物

      据俄罗斯《真理报》2日报道,1948年9月11日,纽约帝国大厦遭遇了一次来自鸟类的“9·11”攻击,成百上千只不同种类的鸟纷纷撞击帝国大厦的玻璃窗,就好像它们正在逃避什么看不见的掠食者、试图撞...

    时间:03-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