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南海的“蛟龙海山”区下潜,“蛟龙”号在海底发现了大面积铁锰结核,以及多种前所未见的神秘海底生物。
万年成形的铁锰结核
3日9时6分左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布放至水中。大约11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预定下潜点。“我们先向西北方向航行,进入‘蛟龙海山’火山口。途中,我们爬上一个四五十米高的坡,便在一个平台上发现了大面积密集分布的铁锰结核。”担任这个潜次主驾驶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说。
随后,“蛟龙”号向东北方向航行并遇到一坡度约80度的陡坡,高度差约300米。“我们爬上这个陡坡,在顶部平台又发现了大面积密集分布的铁锰结核。”唐嘉陵说,“由于潜水器只是横穿这两个铁锰结核密集分布区,因此无法得知其准确面积。”
在3日的下潜中,“蛟龙”号带回了8块铁锰结核,其中5块比鸡蛋略大,另外3块则比成人拳头还略大,表层都是黑色。“5块较小的采集至第一个铁锰结核分布区,3块较大的采集至顶部的铁锰结核分布区。”唐嘉陵说。
在铁锰结核样品中,有一块被潜水器机械手夹碎。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指着这块样品对记者说:“里面这个圆核就是火山的熔岩,外面一圈一圈的就是铁锰氧化物,是上万年逐渐形成的。如果打磨一下,就可以看到外面这些圈像树的年轮一样,具体这块结核有多少年历史需要在实验室测定。”
按计划,“蛟龙”号还将在这个海域下潜2次,继续对“蛟龙海山”进行科学调查。
“这次遗憾的是没有采集到岩石样本,希望下两个潜次能弥补这一缺憾。”周怀阳说,“南海的形成时间、形成方式和物质来源至今仍存疑问,而海山与南海基底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海山岩石样品的年龄测定、成分分析及其时空变化分析,可以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前所未见的神秘海底生物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专家李新正3日搭乘“蛟龙”号下潜,他说:“这个海山区海底生物个体数量虽然不多,但种类很多,就我看到的就有六七个大类的十多种生物。很多在文献中都没有见过,非常震撼。”
记者在“蛟龙”号拍摄的海底视频中看到,一只形似鱿鱼的软体动物顺着陡直的岩壁像蜗牛一样爬行。下潜人员介绍,这只软体动物长四五十厘米,宽15厘米。由于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生物,随船科学家都将其称为“海怪”。
在“蛟龙”号爬行的悬壁上还有一朵白色“向日葵”,非常精致。经现场专家辨认,这应该是海绵。“大自然非常奇妙,能造出这样美丽的形状,可能画家都画不出这么美的景象。”李新正说,“另外,我们还发现了紫色海绵。”
专家介绍,这个海绵虽然形似“向日葵”,但海绵不是植物而是动物。海绵没有消化系统,但是会通过体表的凸起进食海底微小生物。
此外,科学家在这次下潜中还看到了海鞭、扇形和喇叭状的珊瑚、长额虾、铠甲虾和大眼鱼类等。
6月17日至20日,“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连续下潜4次,并搭载了首批三名科学家下潜,采集到了碳酸盐、蜘蛛蟹、冷水珊瑚、毛瓷蟹和贻贝等大量海底珍贵样本。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经过10年的研制和试验,去年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达到了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今年转入为期3年至5年的试验性应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