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探海“蛟龙”惊世界

探海“蛟龙”惊世界

2013-07-12 16:40:22

  海参还能像孙悟空那样分身:如果将海参切成两段放进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海参。

  “我们的生物取样任务,就取这个海参吧!”唐嘉陵说。他的提议得到了付文韬的同意。

  为了抓住这个大海参,他们操控深潜器再一次坐底,于是“蛟龙号”又下潜了2米多,并再次刷新了海试的最大深度纪录:3759.39米!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其下潜海域距离南沙群岛仅300公里,对我国未来进行深海石油和其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奇幻的深海世界

  2011年7月27日凌晨2时30分,唐嘉陵领衔潜航,带着两名科学家正式入舱,开始了5000米级第三次、“蛟龙号”第42次下潜。

  5时30分,“蛟龙”下潜至作业区域;9时07分,在5188米水深处多次坐底,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和取样作业。

  唐嘉陵曾经在3000米的海底目睹了海底的风景,而到了5000米深的海底,风景又不同于3000米的海底世界。

  在5000米深的海底,在灯光的照射下,奇妙的世界是那么美!只见一些椭圆形的黑色颗粒均匀地散落在白茫茫的海底沉积物上,表面像陨石一样凹凸不平,这便是锰结核。锰结核除了锰含量很高外,还富含其他稀有金属。30多年前,当人类发现锰结核后,就有一个未解之谜产生:它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还能自我生长?唐嘉陵及时地采集了这些锰结核的样本。

  除了锰结核,海底的神奇生物也让人大开眼界。

  正在唐嘉陵陶醉地欣赏着海底丰富的矿产之时,突然一个红色的动物出现在了“蛟龙号”面前,且挥舞着大钳想挑战“蛟龙”。这是一只大龙虾啊!体长约有30厘米。以前,唐嘉陵只知道煮熟了的龙虾才是红色的,现在第一次知道,原来红色的龙虾并非全是煮熟的!

  也许是对“蛟龙”擅闯自己的领地很生气吧,当唐嘉陵在水下布放标志物的时候,大龙虾还撞了一下标志物,霸气外露。但终因它觉得自己与“蛟龙”体形相差太大,自己那两只大螯与“蛟龙”的机械臂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便识趣地离开了。

  红色的大龙虾刚刚离开,又一个家伙出现在了“蛟龙”面前。这个家伙长约50多厘米,呆头呆脑的样子。唐嘉陵认识这个家伙,它是鼠尾鱼。鼠尾鱼生活在深海,通体扁平修长,眼睛退化。但是这条鼠尾鱼不同于其他海域鼠尾鱼的地方在于,它通体雪白,而且尾巴竟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同样,也许觉得久未有“异客”造访,鼠尾鱼对“蛟龙”不仅好奇,而且好客,它发现深潜器后,似乎并不害怕,主动游到深潜器附近,与“蛟龙”兴致盎然地“捉迷藏”,玩了七八分钟才游走。

  唐嘉陵觉得,如果将这种异星球般的美丽玄妙的景致搬进海洋馆的话,很多热爱海洋生物和热爱海底世界的人都会疯掉。层次分明的海底搭配,变幻莫测的生物个体,美轮美奂的荧光流星,寂静无声的动画效果,都能让身临其境者倍感那种令人窒息的童话之美。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7日上午9时12分,“蛟龙号”完成海底作业开始上浮。此次下潜试验历时9个小时,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信正常。由于刚刚经历了5000多米海底的低温和巨大的水压,深潜器表面油漆有些许脱落。

  本次5000米级深潜海试,历时49天,共进行了5次下潜,4次到达5000米以下的海底,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相比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此次海试的成功率高了很多,还首次获得了海底高清录像。

  • 相关阅读
  • “蛟龙”号顺利完成南海区作业任务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悉,10日“蛟龙”号顺利完成了第62次下潜,标志着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区的作业任务完成。“向阳红09”船11日上午抵达厦门锚地。  “蛟龙”号在南海的最后一次...

    时间:07-12
  • “蛟龙”号南海试验性应用取得丰富科学成果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南海完成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后,11日清晨搭乘母船“向阳红09”抵达厦门锚地。“蛟龙”号在南海航段下潜10次,不仅顺利完成了潜水器...

    时间:07-11
  • 从“蛟龙”号下潜说人体潜水

      2011年7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深度5184米的位置坐底,并成功安放了中国大洋协会的标志和一个木雕的中国龙。 “蛟龙”号作为高科技载人潜水器可以挑战大洋深处。人们...

    时间:07-11
  • “蛟龙”号南海试验性应用“三最”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完成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后,11日上午搭乘母船“向阳红09”抵达厦门锚地。“蛟龙”号在南海航段下潜10次,不仅完成了长基线定位系统...

    时间:07-11
  • “蛟龙”号超额完成试验性应用南海航段任务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日在南海完成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10次下潜,超额完成了第一航段的所有预定任务,采集到了冷泉区和海山区大量生物和地质样品。  10日,“蛟龙”号在南海...

    时间:07-11
  • 铁锰结核 神秘生物——探秘南海“蛟龙海山”

      正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南海的“蛟龙海山”区下潜,“蛟龙”号在海底发现了大面积铁锰结核,以及多种前所未见的神秘海底生物。  万年成形...

    时间:07-04
  • 揭秘蛟龙号基线定位系统:深度误差不超过1米

      基线系统是一种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分为长基线、短基线、超短基线3种。这些系统都需要多个基元,基元之间的连线称为基线,根据基线长度可判断属于哪类系统。长基线系统由于其基线很长,所以定位精度高,采用长基线...

    时间:07-03
  • 我国首向社会选拔6名蛟龙号潜航员

      7月2日,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石青峰宣布:我国第二批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学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选拔活动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6名潜航员学员中将包括2名女潜航员学员,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选拔工作将如...

    时间:07-03
  • “蛟龙”号在南海“蛟龙海山”开展科学调查

      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蛟龙海山”下潜,这个潜次是科学下潜,主要目的是到海山区提取岩石等样本,并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与测量。  3日上午9时0...

    时间:07-03
  • “蛟龙”母船继续收集科学样品

      “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今天在距离南海海山区一天路程的区域作业。继6月29日海底采样后,船上的科研团队今天布放了CDT(盐度深度温度测量仪)和海水颗粒物过滤收集器。  入夜后,3台...

    时间:07-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