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还能像孙悟空那样分身:如果将海参切成两段放进海里,经过3—8个月,每段又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海参。
“我们的生物取样任务,就取这个海参吧!”唐嘉陵说。他的提议得到了付文韬的同意。
为了抓住这个大海参,他们操控深潜器再一次坐底,于是“蛟龙号”又下潜了2米多,并再次刷新了海试的最大深度纪录:3759.39米!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其下潜海域距离南沙群岛仅300公里,对我国未来进行深海石油和其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奇幻的深海世界
2011年7月27日凌晨2时30分,唐嘉陵领衔潜航,带着两名科学家正式入舱,开始了5000米级第三次、“蛟龙号”第42次下潜。
5时30分,“蛟龙”下潜至作业区域;9时07分,在5188米水深处多次坐底,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和取样作业。
唐嘉陵曾经在3000米的海底目睹了海底的风景,而到了5000米深的海底,风景又不同于3000米的海底世界。
在5000米深的海底,在灯光的照射下,奇妙的世界是那么美!只见一些椭圆形的黑色颗粒均匀地散落在白茫茫的海底沉积物上,表面像陨石一样凹凸不平,这便是锰结核。锰结核除了锰含量很高外,还富含其他稀有金属。30多年前,当人类发现锰结核后,就有一个未解之谜产生:它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还能自我生长?唐嘉陵及时地采集了这些锰结核的样本。
除了锰结核,海底的神奇生物也让人大开眼界。
正在唐嘉陵陶醉地欣赏着海底丰富的矿产之时,突然一个红色的动物出现在了“蛟龙号”面前,且挥舞着大钳想挑战“蛟龙”。这是一只大龙虾啊!体长约有30厘米。以前,唐嘉陵只知道煮熟了的龙虾才是红色的,现在第一次知道,原来红色的龙虾并非全是煮熟的!
也许是对“蛟龙”擅闯自己的领地很生气吧,当唐嘉陵在水下布放标志物的时候,大龙虾还撞了一下标志物,霸气外露。但终因它觉得自己与“蛟龙”体形相差太大,自己那两只大螯与“蛟龙”的机械臂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便识趣地离开了。
红色的大龙虾刚刚离开,又一个家伙出现在了“蛟龙”面前。这个家伙长约50多厘米,呆头呆脑的样子。唐嘉陵认识这个家伙,它是鼠尾鱼。鼠尾鱼生活在深海,通体扁平修长,眼睛退化。但是这条鼠尾鱼不同于其他海域鼠尾鱼的地方在于,它通体雪白,而且尾巴竟占了身体的大部分。
同样,也许觉得久未有“异客”造访,鼠尾鱼对“蛟龙”不仅好奇,而且好客,它发现深潜器后,似乎并不害怕,主动游到深潜器附近,与“蛟龙”兴致盎然地“捉迷藏”,玩了七八分钟才游走。
唐嘉陵觉得,如果将这种异星球般的美丽玄妙的景致搬进海洋馆的话,很多热爱海洋生物和热爱海底世界的人都会疯掉。层次分明的海底搭配,变幻莫测的生物个体,美轮美奂的荧光流星,寂静无声的动画效果,都能让身临其境者倍感那种令人窒息的童话之美。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7日上午9时12分,“蛟龙号”完成海底作业开始上浮。此次下潜试验历时9个小时,整个过程各项仪器指标及通信正常。由于刚刚经历了5000多米海底的低温和巨大的水压,深潜器表面油漆有些许脱落。
本次5000米级深潜海试,历时49天,共进行了5次下潜,4次到达5000米以下的海底,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米、5057米、5188米、5184米和5180米。相比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此次海试的成功率高了很多,还首次获得了海底高清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