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位于东北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完成了第三次下潜作业,除考察了海底资源外,还观测并捕获到六腕海星等多种海底生物。
这次下潜作业的最大下潜深度是5273米。担任今天下潜主驾驶的是唐嘉陵,他操作“蛟龙”的机械手获取了一只直径超过20厘米的六腕海星以及海参、海绵等海底生物。另外还获取了6管海底沉积物。
综合7日以来“蛟龙”号的三次下潜,科学家们发现,本区域海底结核尺寸不太大,但覆盖率很高。海参、海绵和珊瑚比较常见,其中海参尤其丰富。
科考人员精心制作的生物诱捕装置,今日首显神威,从水深4700多米处采集到6只端足类生物。
如果12日海况条件允许,“蛟龙”号将移至位于北纬9度48分、西经154度31分的魏源海山再次下潜作业。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介绍说,清代学者魏源所著《海国图志》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地理学著作之一,魏源海山是2012年由中国提名并经国际航道组织核准命名的海山,旨在纪念魏源对传播地理知识所做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