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安县秀水镇柏林村的陈绍翠,丈夫在地震前作过直肠癌大手术,地震又夺去他们唯一的女儿,双重打击让她近乎绝望。经人口计生人员多次劝慰,她才逐渐恢复生活的信心。
去年2 月第一次见潘松刚时,陈绍翠虽已怀孕,可仍忧心忡忡。几个月过后,抱着新生儿子、从新房走出的她没有了往昔的愁容,变得笑容满面。80 多岁的公公看到小孙儿就乐得合不拢嘴,丈夫望着襁褓里的儿子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希望啊!”很多再孕育新生儿的母亲,都经历了这样的转变。
在绵竹市汉旺镇凌法村,潘松刚见到了廖昌会。她告诉摄影师:“我儿子非常听话,成绩又好,本来再有一年就考大学了,可是地震……”娃儿走了,夫妻俩躲在帐篷里,整日以泪洗面。这期间,许多志愿者都来安慰她,她决定为这些远方的亲人做些事,便到安置点伙食班,成为一名志愿者。这样的融入使她感受到温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如今她家新房盖起,第二个女儿也出生了。
最让潘松刚由心底尊敬的再孕妈妈叫方远凤,是什邡市湔底镇双流村的妇女主任:“我第一次见到方远凤,是在地震的第三天。灾难发生后,她家也没回,一直在外面帮助救灾,安慰村里的妇女们。你想象不出,当听到女儿在地震中死去的噩耗时,她的痛苦和憔悴。仅仅几分钟前,她还在安慰其他失去亲人的乡邻。”
今年2 月,潘松刚回到什邡采访,看到方远凤已经怀孕。两个月后,她的小孩已经出生。 一年间,方远凤从失去爱女的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脸上已看不到当初的憔悴。临产的当天上午,她还腆着大肚子,到再生育对象家里做工作。
小生命的诞生让方远凤焕发出新的光彩。她家已搬到城区,100 多平方米的房屋装修一新。对今后的日子,方远凤有更细致的打算。她说,“选择在城区买房,就是考虑到这里靠近学校,今后孩子的教育有保证。地震让许多人经历了一场噩梦,梦醒之后,人们还要重拾生活的信心。”
潘松刚的视觉记录告诉人们,汶川不仅有痛苦的面容和悲戚的眼神,也有阴霾散去后的希望之光。随着时间推移,灾难的阴影逐渐消失,但灾民的生活仍然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灵仍然需要抚慰,而新生命带来的希望可以帮助人们战胜天灾和恐惧。这也是潘松刚最希望表达的观点。
在采访过程中,这个壮实的东北汉子不止一次提及,新生儿的啼哭也让他本人愈合了亲历惨剧留下的心理创伤。“灾难定格在‘5·12’,但感动与感悟会永远延续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汶川地震之后这两年,我采访了许多丧子家庭的再生育孕妇,为她们建立影像档案—既有泪飞如雨的哀伤,也有热泪盈眶的感动。在我的视野里,既有悲苦不堪的面容,更有挺立不屈的身影。”为期一年多的拍摄结束后,潘松刚在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
潘松刚:“有了孩子就有了希望”
B=《外滩画报》
P= 潘松刚
B:你记录这份“再生育档案”是何时开始的?持续了多久?
P:我从2009 年2 月开始拍摄震区孕妇,到2009 年12 月份才算告一段落,前后拍摄的时间近一年。汶川地震第二天,我就赶去灾区采访报道,当时最惨的就是看到很多失去亲人的家庭那种痛不欲生。大部分失去孩子的家庭,大人的情绪都很不稳定。我和计生委的干部觉得,当时拍摄是很不合适的,于是我放弃了拍摄他们的想法,开始单纯作救灾报道。那次我在灾区待了20 多天。
B:当初为什么会有拍摄震区怀孕母亲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