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奇人奇闻

过劳死是传说 疾病才是死因

过劳死是传说 疾病才是死因

2013-06-17 11:59:26

来源:

  追本溯源,“过劳”源于精神病学概念,描述一种心理要求持续超出现实能力,生理的耗竭、情感上的无助、幻想破灭、自我否定,对工作对他人以及对生活本身的否定态度,但情感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严重丧失环境适应能力。

  中文之“过劳死”,本源来自日语“过労死”,英文也是照搬日语过去曰“Karoshi”。这并非临床医学的一个病名,也非统计学大数据的结果,更多是社会现象的归纳总结,最早的命名来自日本媒体,将精神病学“过劳”这个概念,和持续高强度工作而导致的健康问题嫁接之后,得到“过劳死”这个新名词。

  在其诞生地日本,将所谓过劳死如此定义:过度的工作负担作为诱因,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使患者死亡。当下的医学专业文献中,关键词是“过劳死”的寥寥,且绝大部分作者都是日本学者。

  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名列“过劳死”人群猝死直接死因的前5位,这和一般猝死的统计数据无异。可见,过劳是诱因,而不是死因。基础疾病一直存在,但死者不知道或不甚重视,在持续疲劳状态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疾病陡然恶化而亡,疲劳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参照在过劳死上最有研究和见地的日本的定义,一定情形下,过劳可以认定为猝死的诱因,但还是不能把因癌症、感染性疾病等的英年早逝,统统纳入过劳死的。望文生义来解读过劳死,是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但丧失了起码的科学理性。而且也对于一些隐匿的慢性疾病患者有很坏的心理暗示,不积极地解决基础疾病的根,不努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而是消极地把不健康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生存压力。

  将“过劳”理解为一种外因强迫下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持续疲劳,任身体超负荷运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或许更为恰当。长期过劳,量变到质变,尽管不会猝死,但会增加不少慢性疾病的发病几率,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对身体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不过不管怎样,还是要明确,各种各样的“过劳死”,是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协同作用,劳动方式单枪匹马是担待不了这么大责任的。切记要清醒,杀死人的是疾病,而非工作。一个没有基础疾病的健康状态良好的劳动者,仅只是承受繁重工作的身心压力,断不可能“过劳死”的。

  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就是均衡膳食、优质睡眠、适当运动和快乐心情,充足睡眠以睡起来神清气爽为准,长久疲劳后难以入睡,或长久睡眠后还是倦怠乏力,就务必去医院彻查一下了。糖尿病、高血压等所谓数字病是无声杀手,心脑血管畸形等则是隐形暗礁,必须依托医院检测才能显形为自己所知晓。所以,体检不能只是限于被动的福利动因,也就是单位组织都爱去不去的,更应是健康诉求的主动行为,不必知彼,知己就可防患于未然。当然,有些人现在的生活已然举步维艰,现在的身体已觉得有吱吱呀呀的断裂声,自己对自己的身体缺乏足够自信,对可能检出的疾病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对体检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抵触,觉得要死要活听天由命吧。相信有一些人和我一样,都是这样不在意、不积极面对体检的,咱们还是不做鸵鸟,勇敢面对体检吧。

  最后要说的是,对繁忙工作的无所适从,对众口一词的过劳死的惶惶不可终日所造成的危害,较之繁忙劳动本身要大得多。所以,轻松心态去积极面对工作和身体,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踏实改善健康状态,统筹科学安排时间,那么四面八方的压力以及伺机想出招的疾病,都在我们半由天命半在己的坦然和从吃睡入手的应对间风轻云淡了。

  • 相关阅读
  • 专家称陶伟可能是过劳死 熬夜解说致心脏压力太大

      46岁的陶伟猝死令人悲痛,他的离开,也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江苏省中医院专家陈晓虎教授。  对于陶伟,陈晓虎说,他看了新闻,也知道了他的大致情况,警方称陶伟是猝死,陈晓虎推断陶...

    时间:08-29
  • 网店卖家过劳死频发 创业者表示“压力山大”

      7月,年仅24岁的杭州网店女店主“艾珺aj”因为过度劳累在睡梦中猝死。这又一次引起了公众对网店创业者健康状况的关注。  每天要跟几十上百个人说话,顾不上喝水上厕所,不是昼夜不分就是黑白颠倒,到...

    时间:08-06
  • 明星压力大易过劳死 戚健因病去世 梅艳芳曾自杀

      中秋节当天,曾获得过金鸡奖、飞天奖最佳导演的戚健因患胃癌,在北京人民医院病逝,年仅53岁。据悉,戚健此前已被检查出患有胃癌,但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他仍然坚持继续拍摄,直到在国外拍摄《春暖...

    时间:09-15
  • 过度劳累死亡 权益难以保障“过劳死”凸显法律空白

      近日,济南某单位一位42岁的男士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同事们认为,超负荷工作、竞争压力等,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应当属于典型的“过劳死”。但记者了解到,如何认定和保障“过劳死”者的...

    时间:05-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