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倾向,应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后,加以对轻生者的情感疏导,“切记语言或行动过激,不要用激将法,你可以做个倾听者,耐心听轻生者讲述自己的想法和遭遇。” 郑毅说,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他想自杀的原因,从而加以疏导,给他生的希望,让他有幸福感和对这个世界的依恋感。“有些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倾向,别人往往觉得不理解,认为其家庭、工作都很美满,所以在劝慰时往往流露出来,我们建议,在劝慰这类患者时,不要试图改变他们内心的想法。”
媒体应担起教育的责任
两个月时间内,某市曾连续发生4起毕业班学生跳楼事件。另外,陌生人通过网上相约自杀成为近年来自杀行为的新现象。南京晓庄学院陶来恒认为,自杀情绪会传染,自杀行为具有模仿性。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关注媒体报道和模仿性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数据显示,在自杀报道后的头3天内,模仿性自杀的数量将达到顶峰,在两周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渐趋平稳;而反复报道之后,通常能见到明显的模仿性自杀行为,特别是当自杀报道的主角与受众有某些相似之处,模仿性自杀行为的出现会尤为显著。
“在很多媒体关于学生自杀的报道中,最常见的自杀原因表述就是:学习压力大,作业做不完,被老师批评等等。”陶来恒认为,其实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这么一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的。通常,报道中对自杀者心态、心境的揣测、分析,都是报道者的主观投射。而往往就是这样的细节性报道,特别容易导致“模仿性”自杀。“因此,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自杀时,更应该担负起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