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记者 王涛
王应立,1953年出生于洛南四皓镇;1972年高中毕业,回到当地做赤脚医生;1973年当兵;1977年转干并考入第四军医大学;198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兰州军区总医院从事老年医学研究;1991年调往广州军区总医院任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项、医疗成果奖l项,著作1部。
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
王应立,洛南四皓人,从青春年少到迟滞暮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热爱的中医药事业,无怨无悔。几十年来,对于他来说,无所谓春夏秋冬,也无所谓白天黑夜,始终做着同一件事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他如同茫茫大海中高挂的一盏明灯,始终闪烁着光芒,散发着热量,默默地守护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结缘中医
初见王应立,是在《商洛人(2)》的发行仪式上,他作为这本书的收录者而受邀参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中不失军人的干练,知识渊博、为人热情,尽显儒者风范。
1953年,王应立出生在洛南县四皓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这里因其境内的四皓山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南药王”之称的唐代京兆游医韦善俊祠坐落于该镇药子岭上,成为后人祭祀的圣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似乎冥冥中注定,二十年以后的王应立继承了这片土地的灵气和先贤的遗志,走上了中医药研究日常的王应立除了著书立说、的道路。
王应立出生的年代正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蓬勃发展却又异常艰难。父亲每天要参加集体劳动,母亲带着兄妹6人艰难度日,家里的所有人每天只能喝着一碗菜疙瘩稀饭,年幼的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日日长大。
王应立十多岁的时候,父亲由于积劳成疾,一时间患病不起。眼看着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却没钱医治,懂事的王应立四处求医,却因为没钱屡屡碰壁。最后,他的孝心感动了邻村一位姓任的老中医,答应为他的父亲治病。看着父亲的病情日渐好转,年轻的王应立被神奇的中医吸引住了,立志要学习中医,也为当地百姓看病。
在为父亲治病的这段时间,王应立天天跟在老中医的身后请教,纠缠不过的老中医也为王应立的好学而感动,一边传授经验一边教他认识各种中药材。久而久之,邻居、同学谁家有个头疼脑热,都会请王应立开上药方,自己上山挖几副中药,效果立竿见影。而王应立也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自己的医术也渐有长进。时间越久,王应立越感觉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又拜访了当地一位擅长针灸的大夫,跟着他学习人体经络、针灸技法……
对于农村人来说,日久的勤劳耕作,牙疼、关节疼、肚子疼等病普发,王应立往往药到病除,针下立好,他也由衷地感到欣慰,觉得自己的坚守与付出是值得的。
军中求索
俗话说:“一招鲜桃李满园。”高中毕业的王应立,医术已经在当地赫赫有名。有了一技之长,吃喝不愁,但是王应立没有这样做,而是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走上了当兵之路,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