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王应立高中毕业,回到大队当了一名赤脚医生,兼任大队的团委干部。由于医术精湛、工作踏实,当时公社的党委对其很重视,把他作为年轻干部培养并保送上大学。这些在别人眼里求都求不来的好事,他却没有应允,因为在他心里早就有了计划: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当兵。1973年,王应立按照征兵要求进行了体检,一切都很顺利,可是最终并没有如愿以偿。后来他得知,是公社里的武装干部不愿意他走,想把他留住,作为生产大队的管理干部。第二年,他又去报名参军,这一次整个大队就他一个验收合格,没有办法,公社最终同意了他去当兵。在报名表的特长栏里,他填写了“中医”。
就这样,王应立走进了军营,被分配在陕西省独立师4团1营1连,在渭南富平庄里镇集训。20多天以后,部队的军医看他训练期间各方面表现不错,而且熟知卫生知识,推荐他到营里面的卫生所,做了一名卫生员。当时,全军只有他们营有中医药室,得天独厚的资源更是让他如饥似渴,刻苦钻研中医知识。白天,他和老卫生员一块背着水壶和馒头深入到铜川的大山里采药,晚上回到部队看书。两年之后,他的医术被团卫生队看中,请他在团里建立中医室。他也没有辜负团部领导期望,一边到长白山、大秦岭里采集中药,一边筹建中医药室,解决了团里缺少中医的难题。
“贴心、细心、耐心、专心、痴心、上心……”这是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部队,王应立细心、真诚地对待每一名伤员,热情接待,迎进送出。一次,有位前来就医的战士大半天也没能讲明白病情,所带的就诊记录上面的字迹也已模糊不清,只能重新诊断检查,忙活了大半天才查明病因。王应立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暗下决心,要给战士建病历档案。用了近3年时间,王应立把所有战士就诊的原始记录、住院病历等信息一项一项地整理起来,并分类编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病历资料。
由于表现突出,工作踏实,王应立被团部领导看中,并被提干。1977年,高考恢复。当时整个陕西只有4个名额能上第四军医大学,而王应立所在的军分区只有1个名额,在团队领导的支持下,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王应立知道,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的转折,因此他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大学里孜孜以求,结合自身的实践,对医学的理论、体系又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80年,王应立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兰州军区总医院,从事老年医学研究,专门给师以上老干部进行医疗保健。十年以后,他被调往广州军区总医院预防保健科任主任医师,逐步成长为该学科带头人。
博采众家考古酌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王应立看来,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其独有的理论体系使得古人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医学,苦读中医典籍、专心研究必不可少。也因此,几十年来,他一面刻苦钻研中医药知识,一方面编著书籍,博采众家,考古酌今。
如何提高健康保健水平、如何延年益寿,如今已经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话题之一。为了将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多年来,王应立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主编和参编《实用临床内科诊断治疗学》《临床合理用药指南》《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手册》《实用军人心理学》《和谐心理健康人生》《老年医疗保健必备》《健康哲理》《性健康了才健康》等多部医学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这些书籍和论文内容科学,观点新颖,可读性强,适合大众阅读,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在日常保健活动中参考。
王应立在搞科研的同时,更注重亲身实践,为百姓服务。几十年来,不管是下连队还是走基层,他总不忘随身携带处方筏,以便随时能够开处方。每年休假,他都会深入偏远山区做健康调查,而且经常免费为来自农村的困难病人看病。清明节期间,王应立回到洛南老家,两天时间就开了两本处方。周围的乡亲听说他回来了,都围在他家,请他诊断,他都不收一分钱。用他的话说:“部队把我培养出来,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临走之时,乡亲们提着土鸡蛋相送,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