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有良 谢非 见习记者 侯彬
薯粉满院,草莓泛红,艾草变宝,茶苗青青。
时令临近大雪,室外气温逼近0度,但在丹凤县万湾村利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草莓大棚里,翠绿的藤蔓间点缀着鲜红的草莓。沿路村道上不时可看到村民晾晒着新加工的红薯粉。地处深山的大庄村则成了种植和加工艾草的天地,艾蒿艾绒,艾柱艾条;连畔商南的毛坪村则茶园成片,茶圃吐翠。这是丹凤县倾力打造综合服务、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生态宜居四条党建示范带,扎实推进“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丹凤县委、政府突出党建领航脱贫攻坚核心作用,不断深化“先锋引领·丹凤朝阳”党建主题,县委组织部牵头农业、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着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内容的“党支部+‘三变’+”的农村改革,大胆确定18个村为试点村,创新财政资金资源配置机制,整合涉农、扶贫等相关项目和资金,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或者资金、技术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引导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使用权有序流转。鼓励将农村集体各类资产进行清理核实,折价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并按比例获得收益。让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投资平台,村集体和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入股农业经营主体,统筹做好项目选择、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资金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全县统一采取清产核资到按股分红“八步工作法”,有序完成了从清产核资到确权颁证,从量化折股到收益分红等大量工作。从丹水之滨的万湾村到武关河边的毛坪村,从蟒岭深处的庾家河到银丹交汇的竹林关,“三变”改革的春潮携风带雨,浇灌催醒了沉睡的丹水凤山。
生态旅游 典型示范
万湾社区凭借棣花旅游景区的地理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对集体闲置土地、山林、停车场、房产等进行整合,引导340户农户将600亩土地入股企业、合作社,13户农户将18亩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27户农户将房产折价入股农家乐协会。筹资百万元村集体出资51万元注册成立万湾山泉休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唤醒了沉睡的农村资源,已成为“三变”改革的样板。社区建起了水杂果、大棚蔬菜、农家乐、电子商务党员示范基地4个,拥有水杂果面积2700亩,大棚蔬菜面积200亩,农家乐29户,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带动有能力有技术的贫困户就地创业。
对缺乏技术、资金的贫困户,依托中亚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龙头企业,以土地、山林等入股,流转土地42亩,5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每户保底分红900元,还能入企务工挣薪金。利民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湾果品专业合作社、万湾龙泉生态鸡专业合作社三家企业流转68户贫困户土地,让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让资源变资产,年终保底分红1000元,实现6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对无技术、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带扶贫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承贷承还的方式,将每户5万元的“产业贷”入股到企业,贫困户转身变股东,户均增收3000元。
目前,万湾社区成立了村级旅游公司,正在全力打造3A级旅游景区,尽快形成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一体化,具有万湾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从而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陈家沟村也利用与棣花古镇景区隔路相望之便,瞄准乡村旅游、食用菌和林果三大产业,积极实施“三变”发展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劳动力等资源,评估认定村级经营性资产2266万元,注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权经营管理村级资产,并以资产为股份,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通过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办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引入龙头企业经营带动,让193户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定期分红等形式参与股份合作经营。
变草为宝 用“艾”扶贫
“现在我们两口子就在家门口打工,基本解决了生活所需,明年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在龙驹寨街办大庄村,贫困户黄章虎一边忙着包装艾草产品礼盒,一边诉说着自家的情况。他们夫妻二人长年患有慢性病,去年老伴摔倒后手臂骨折,在西安打工的黄章虎只好回家照料老伴,直到康复。期间,听说村里办起了艾草加工厂,两口子就一起来到艾草加工厂务工,现在夫妻俩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说起大庄村的艾草加工,就要提到村主任李军良。今年年初,李军良多次赴外地考察,并结合村里耕地少、山地多的实际,确定了以艾草加工为脱贫产业。产业确定下来了,资金从何而来?村民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愿参与。村委会号召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集资建厂做示范。如今,村里106户贫困户都已经入股企业,另外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45万元,整个产业带动群众种植艾草1500亩。
大庄村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艾草加工,将村集体200亩水毁修复地入股,扶持52户贫困户种植艾草。以“艾”为媒,变“草”为宝,通过艾草种植和艾草加工把贫困户连接在产业链上,全体村民都是企业的股东,并按照公司收益进行分红。贫困户还可以来公司务工,将来还会采取家庭分散加工的方式赚取计件工资,真正实现农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
艾草具有易种植,对土地要求不高,每年能收割两次等有利因素,明年,李军良计划继续扩大艾草的种植面积,目标将达5000亩,并在目前艾绒、艾条、艾柱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线。目前,大庄村已经形成了艾草、中药材、食用菌、养殖和劳务五大主导脱贫产业,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将不起眼的艾草加工成多种医疗保健产品,把当地劣势变优势,在脱贫攻坚战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盘活资源 茶叶圆梦
一畦畦整齐的茶园,一行行青翠的茶苗,走进武关镇毛坪村,即便是初冬也给人以充满生机之感。说到偏僻的小山村为何会有如此美景,村里的老人感慨万千,说做梦也没想到毛坪能通柏油路,汽车能开到家门口。
毛坪村和商南茶乡毗邻,当地村民有种茶的传统,但一直没有形成产业。2010年,当地政府开始倡导发展茶业,并作为当地的脱贫产业来抓。在实施“三变”的过程中,依靠“村党支部+‘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实现了群众增收、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的共赢。目前,毛坪村有茶园5000亩,达到了户均8亩,人均4亩。仅茶叶一项,每年全村人均收入可达2200元。77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增收、入股分红等方式在茶叶产业链上实现增收。
毛坪村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本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让农民群众从情感上接受“三变”、参与“三变”,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与发展,成立了毛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整合原有的三家茶叶合作社,将扶持资金、集体房屋、产业基础设施和80亩标准化茶园等折股与县供销电商服务公司合作,实现联营共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在省内建起茶叶销售实体店5个,并通过村淘、“互联网+”的模式加大茶叶网络销售,已建成茶叶销售网点2个,在脱贫致富路上实现了多点开花、多种形式互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