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把做强产业作为脱贫根本

把做强产业作为脱贫根本

2017-12-05 08:30:24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全市产业扶贫现状调查(上)

  文/图记者 李小龙 刘婷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近年来,面对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几率高、巩固成果难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主动出击,切实按照中省要求部署,牢牢把握产业扶贫这一核心内容,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指向明确、路径清晰、配套支持的市级产业脱贫政策体系,重点围绕食用菌、茶叶、核桃、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品,探索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商洛实际、具有商洛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那么,我市产业扶贫的现状是什么?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走访。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初冬时节,走进商南县富水镇黑漆河村,只见一座座香菇大棚在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大棚里一朵朵香菇像小伞一样三两个一簇,菇农在大棚里忙碌的采摘,提起发展香菇产业的收入,菇农余来成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我们这里实行借袋还菇政策,就是贫困户可以从企业借食用菌菌袋,半年后长出的香菇全部卖给这家公司,我去年从食用菌企业借了5000袋香菇菌袋,净挣了1.3万元,今年扩大规模,又借了8000袋,大概能净挣2.5万元。我们家供了两个大学生,开销大,我准备明年再借1万袋,估计就能翻身了。”记者了解到,这是商南实行“借袋还菇”政策的一个缩影。商南县还着重推行“借鸡还蛋”“借苗还果”“借鹿还茸”等为主的“借还”模式,由政府选准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向企业提供担保贴息贷款,企业将菌袋、鸡苗、苗木等“借给”贫困户发展产业,全程开展技术指导,并按照保底价回收产业。截至目前,商南县依托“借还+N”产业发展模式,共完成生猪养殖75.5万头,散养土鸡31万只,蜜蜂养殖2000箱、鱼类43万尾,种植袋料香菇8000万袋,新建核桃示范园1万亩,发展板栗基地3500亩、中药材4.2万亩,共带动了3768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借还”模式成了商南农村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

  丹凤县棣花镇在发展产业中按照“政府+集团+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以旅游为载体,以脱贫为目的,充分挖掘独特文化内涵,打造全域旅游,增加就业机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做精做美旅游景区,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和旅游景区发展,加快景区周边贫困人口脱贫步伐。该镇带动22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和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元。吸纳劳务稳定就业,吸纳景区周边130名贫困劳动力从事园林管护、田间管理、景区保洁、安保服务,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7000元。同时,实施“特惠贷”金融扶持项目,由旅游公司与300户贫困户签订协议,每户累计获得分红1.45万元,带动发展三产服务,辐射带动景区周边7个村520个农户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增加了经营性收入。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在产业精准脱贫上探索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累计安排产业发展资金3.12亿元,建立扶贫贷款储备金2.4亿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2.33亿元,扶持龙头企业13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800个、产业大户4387个,扶持带动贫困户5.06万户。预计到年底,全市发展生猪、土鸡、蜜蜂将达到221.5万头、108.6万只、2.75万箱,鱼类385万尾,新发展核桃良种示范园8万亩,完成板栗建园2万亩,种植中药材37万亩,栽培代料食用菌1.72亿袋,播种烤烟8.4万亩,已经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培育了一批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全市立足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建成了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效果好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核桃、板栗、中药材、香菇、茶叶、马铃薯等产业的产量、规模位居全省前列,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新增省级职业农民实训基地5家、市级14家,培育职业农民1809人;申报了省级龙头企业6家,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园区1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7家。目前,全市有6186个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脱贫,参与率达到90%,带动6.2万户、19.9万人发展特色产业。

  探索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出了多种精准、有效的典型模式,我市探索推广的以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创新金融普惠产业扶贫为主的“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得到了国务院的肯定和推广。

  健全了一套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坚持党建领航,实行市县镇三级干部驻村帮扶,坚持月考季评、常态督查、暗访调研、定期回访等工作制度,建立财政资金、项目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产业扶贫多元投入机制,确保了产业脱贫健康有序推进。

  产业模式创新多样

  我市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总体部署,围绕深化“三带一创”精准扶贫模式,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一些符合各自产业发展实际、成效较好的新模式、新举措。

  洛南县推行“政府+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在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方面,探索了中良、八一等一批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带动利益联结模式,带动效果显著。全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751个,带动1.29万贫困户走上产业脱贫致富道路。

  丹凤县探索实行“三联三带三创”模式,通过县级领导、科级领导、一般干部联企业、联合作社、联贫困户,加强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支部带动,使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组织创业,实现带动产业脱贫项目化。特别是在棣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华茂龙头企业带动等方面,成效不错。

  山阳县推行“三带三创”模式,大力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三大带动,创新金融扶贫、包抓帮扶、产品销售三大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户怎么带、钱从哪里来、工作怎么抓、产品怎么销”等核心问题。特别是在能人返乡创业、大户带动方面,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镇安县探索实行的“三带四联”产业脱贫模式,将产业大户、龙头企业、三社(即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作为扶贫载体,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筹措发展资金方面发力,通过与贫困户联产、联业、联股、联营等方式把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真正让贫困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资金扶持得股金、订单生产得定金、旅游服务得酬金,实现稳定增收。

  柞水县推行的“三保”“五金”产业脱贫新模式,通过政府抵押质保、风险承保、分红保障,贫困户资金入股挣股金、资产入股挣租金、就业劳工挣薪金、承包管护挣赢金、领养产业挣利金等方式,既解决了贫困户不愿贷、不敢贷、不能贷、怕担风险、不愿发展的难题,又缓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发展慢的难题,使企业和贫困群众实现了“双赢”。

  这些经验和产业扶贫模式,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达到了变“输血”为“造血”的根本目的。

  制约问题依然突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我市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产业扶贫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从全市脱贫攻坚形势看,我市7个县区均属国家级贫困县,6个县区还是深度贫困县,占到全省深度贫困县一半以上,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上半年数据清洗核查中,全市贫困村701个,贫困人口12.41万户、39.82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9.36%,其中直接需要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达到5.89万户、20.73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一半以上,全市产业扶贫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同时,我市产业扶贫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我市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耕地资源少,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优势主导产业不突出,表现出种类多、规模小、产量低、效益差的现象,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

  产业链条短。习惯于传统种养业,缺乏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和从事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带贫承载力和市场风险抵抗力不强。生产要素配置缺位。发展特色产业投入大、回收慢、风险高,需要大量扶持资金,但我市是典型“吃饭财政”,市县区产业脱贫财政资金筹措存在缺口,压力很大;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技干部青黄不接,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能力严重下降。营销手段落后。部分扶贫产业缺少主推品种,优质品种应用覆盖率低,产品加工滞后,营销力度不强,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能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营销半径难以扩大,消费群体难以增长。主体带动实力弱。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26个,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市场销售渠道狭窄、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不高,提供就业岗位和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产权关系不明,“三变”改革刚刚起步,存在集体资源缺乏、资源闲置沉睡、体资产监管缺位等问题,同时个别专业合作社存在以政代企现象,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水平不高,存在一些风险和隐患。

  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产业扶贫工作任务很艰巨,困难很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市当前正面临着难得的产业扶贫和发展的政策机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方面对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这给我市争取项目、加大投入、发展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市,产业扶贫的起步比较早,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路子,基础比较扎实,步伐也比较快,有了一些可复制的典型和经验,打出了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等特色品牌,完全可以借势而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农民尤其是中青年农民进城打工,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们发现可能城里的机会还不如农村多。所以很多这样的青年农民会带着资金、技术、管理的能力,回乡去创业,这样的情况也越来越多,给农村注入了活水,促进农业有比较稳步的发展,使得农业能够有更高的效益。农业和农村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企业创造了不少参与竞争的机会。然而,受制于农业自身的产业特性和不太成熟的市场环境,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关系到企业投资农业的成败,也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据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我市出台的一批支持产业脱贫的政策已经开始启动,政策效应即将释放。这些既是我们的优势,也可以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是可以下功夫、做文章的地方。各县区各部门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硬抓手”,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抓紧抓实抓好。脱贫攻坚事关全局,产业扶贫首当其冲。全市上下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带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抢抓优势机遇、直面困难问题,产业扶贫工作时时记在心上、牢牢扛在肩上、紧紧抓在手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开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新局面。

  • 相关阅读
  • 我市元旦假日接待游客53万人次

      本报讯(王倩 赵辉)2018年元旦假期,我市天气晴好,空气清新,在牛背梁、天竺山等生态景区冬季闭园的情况下,旅游接待人数较去年仍呈现较大增长,冰雪旅游、精品景区游、乡村休闲游、文化旅游受到广大游客追捧。...

    时间:01-04
  • 柞水纪委向实名举报人兑现奖金7900元

    “请您近期抽时间到县纪委信访室领取800元的反腐败线索奖金,如您不方便前来领取,也可提供一个银行账号和开户名。”这是家住柞水县小岭镇的李先生接到的来自柞水县纪委的电话。据悉,该县像李先生一样领取2016年实名举报奖金的人共10人,奖金总额为7900元。...

    时间:01-03
  • —"脱贫攻坚这一年"系列报道之五

      通讯员 徐勋章 本报记者 吕丽霞  近日,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传来消息,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贫困人口患者共治疗、报销64.38万人次33719.35万元,其中住院治疗报销9.95万人次30666.9万元;门诊治疗报销53.91万...

    时间:01-03
  • 对口扶贫助力商南脱贫攻坚

      本报讯(通讯员 冯庭记 特约记者 李治军)深冬时节,天寒地冻。然而,商南县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的对口扶贫协作却热度不减。12月15日,溧水区党政代表团千里迢迢来到商南县,考察了富水镇王家楼村猕猴桃及蓝莓...

    时间:12-27
  • 柞水移民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本报讯(张瑞)今年以来,柞水县认真贯彻移民(脱贫)搬迁决策部署,紧扣“安居”与“乐业”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确保边远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柞水县按...

    时间:12-27
  • 丹凤有效整合脱贫攻坚工作力量

      本报讯(王维 赵满平)今年以来,丹凤县着力在村干部、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四支队伍”上下功夫,凝聚工作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助推脱贫攻坚。   为了有效解决过去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

    时间:12-27
  • 洛南创新教育精准资助

      本报讯(郭俊锋 尚勇)今年以来,洛南县创新“3+”的教育扶贫模式,聚力实施教育精准资助,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遍享受各类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帮助更多家庭贫困学生走进大学课堂。  实施“县级+镇...

    时间:12-25
  • 镇安实施奖优罚劣强化驻村帮扶

      本报讯(张远雄)镇安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充分发挥组织职能,全面整合“四支队伍”力量,从严从实考核管理,形成了“四支队伍”合力合心促脱贫的良好工作格局。  优化结对帮扶,选优派...

    时间:12-25
  • 商洛高新区行政村(社区)托管移交

      本报讯(记者 李亮)12月22日,市政府召开商洛高新区行政村(社区)托管移交会议,安排部署商洛高新区行政村(社区)托管移交有关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豫琦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商州区委书记张...

    时间:12-25
  • 商南综合施策打造生态美乡村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李治军 通讯员 宋乔飞)“湿地公园不仅处理了生活污水,美化了环境,也是我们茶余饭后溜达的好地方。”日前,在商南县试马镇试马街社区人工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王根才欣喜地对笔者说。走...

    时间:12-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