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邮出思念 寄出感情

2024-03-14 09:32:08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孙远飞

  商县邮电局

  门前铜雕——投递

  门前铜雕——寄信

  2月27日,冒着冬的余寒,带着春的希望,记者穿过市区的高楼,沿着热闹的西背街,来到商州区西背街41号,看到了隐于老街里的老建筑——商县邮电局。

  小楼安安静静地伫立在热闹的街道上,它是一座灰色的两层小楼,楼顶上有“商县邮电局”繁体大字,其上镶有大大的五角星,强烈的年代感扑面而来,和周围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记者向市民探寻邮电局的故事。楼前的环卫工人忙着打扫卫生,对小楼的情况不甚了解。推着推车卖爆米花的老者说:“我过来做生意时邮局里面就没有人办公了,具体历史我也不清楚。”邮局旁边的便利店老板说:“我从小在商县长大,后来去了外地工作,还通过邮局寄过信件,但是邮局的历史实在太长了,我记得的也很少。”附近的居民换了一批又一批,了解详细情况的已无几人。

  带着些许遗憾,顺着狭长的小巷道往出走,记者遇到正要外出锻炼身体的王学斌,他对记者说:“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我家就在老邮局附近,离老邮局不超过二百米,我小时候还经常和小伙伴们去邮局的院子里面玩耍,几十年时间一晃而过,看着眼前的老邮局,我就想到小时候大厅的柜台里邮电工作人员忙碌地处理每一封邮件,耐心地帮助大人接通每一通电话的热闹景象,那时候,看着他们绿绿的衣服,我总是羡慕不已。”

  王学斌边走边说,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与老邮局的故事。1970年1月30日,他在商县出生,从他记事起,邮局就一直在,据了解,小楼是在1954年建立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商洛市第一幢两层十间、砖木结构楼房邮电生产楼。以前商县城区人口不多,在他记忆中邮局进门后里面是个水泥修的柜台,大厅西面有接打电话的小格子,东面有桌子,供发电报的人填写电文,当时长途电话必须由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接通后外面的人才能打电话,那会儿除了单位有电话,其他的都要到邮局打。王学斌说:“我当时年龄小,没有往出打过,但在1992年参加工作后在河南焦作邮局给单位打过长途电话,我打到单位,先填单子,然后等着邮局工作人员帮我接通,接通后才能打长途电话。1992年以前商县的电话号码还是四位,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单位的电话号码是2228,我们单位是原商洛地区物资局。”

  王学斌陪记者在街边的椅子上坐下,谈起了他当兵的往事。他当兵的时候商州还叫商县,在1988年才改成商州,当时他跟家里联系全凭写信,那时还有邮递员上门给送信。他1987年11月12日入伍,新兵连在甘肃敦煌,三个月新训后他被分配到青海格尔木三年,1988年,因为父亲得了食管癌,他当了三年兵就复员了,1990年12月13日回到家。王学斌说:“准确地说,我当了三年零一个月零一天的兵,入伍的时间、复员的时间我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也是第一次走出商洛。刚出去时特别想家,当时敦煌到处都是戈壁滩,记忆中我每次给家里寄信,父亲回信的时候还要把我信里的错别字改一下,然后随信再寄给我。”谈起父亲,王学斌的眼里满是思念。由于城市建设,很多对于当地有着特别意义的老建筑消失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在一些城市的老街里,这样的建筑却是一代人的记忆。

  据王学斌介绍,邮局的大厅业务好像是1990年左右停办的,具体时间他也记不清了,当时大厅业务停办后电报房还在后面院子里办公。如今,小楼外墙上挂有“商洛市历史建筑”标识牌,编号是SZQ-0003,2021年5月由商州区人民政府公布。

  商县邮电局是商洛最早的邮政快递系统,当时的挂号信平信都是通过这里收发,从前车马很慢,感情就从邮局发出,随着一封封信件,一个个电话跨过千山万水飘到亲人身边。如今信息高速发展让人们远隔万里也能实时通话和交流,小楼从曾经的热闹非凡到如今安静地伫立,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更新。

  • 相关阅读
  • 人勤春来早 春耕正当时

      本报记者 杨 鑫 王孝竹  3月10日,洛南县保安镇庙底村启用农业机械,人机合作种植土豆。  3月8日,商州区麻街镇一行行种植好的土豆覆盖着地膜,如同一条条白色绸带,在大地上绘出横竖错综的线条。  3月11日...

    时间:03-14
  • 新业态下沉县区 促消费提质扩容

      本报记者 张 英  莲里茶馆的装修风格具有文艺范  在山阳县城夜市,许多年轻人在这里创业。  山阳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为投资、创业的热土。  编者按 近几年,我市各县区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

    时间:03-14
  • 公交车当婚车 驶向文明新风

      本报记者 杨鑫 刘婷 通讯员 石晶  “我就是想要一场属于自己的婚礼,和我爱的亲友聚在一起,感受我们的幸福!”用公交车代替婚礼车队的洛南县00后新娘田添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  3月11日,一辆车身...

    时间:03-14
  • 西商产业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本报见习记者 张 矛  商洛和西安地缘接近、人文相亲、根脉相系,为产业共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优势。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着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商洛积极与西安开展各级互访交流,...

    时间:03-14
  • 商洛市多举措确保春茶稳产增收

      本报讯 (记者 南 玺 通讯员 王凌云)春季是茶叶生产的关键时期,记者近日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市抢抓时令,迅速行动,聚焦茶园管护、生产准备、防灾减灾等关键环节,确保全市春茶稳产增收。  我市印发《关于...

    时间:03-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