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彤
积极承接西安“双中心”辐射带动,深入开展科技“双进”行动,促成西安交通大学等20家高校院所与市域97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
围绕特色农业强市建设,牵线陕科大与盛大公司共建干果类水果(核桃)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争取资金1500万元;
推动盘龙药业与陕中医共建省级中医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获省科技厅批复建设,填补了我市空白;联动西安医学院等7所高校与21家市内企业成功组建秦药产业创新联合体;
协调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和丰阳光共建“食用菌良种繁育平台”,开展轮作套种技术攻关并试验成功……
一项又一项具体的举措,一个又一个攀高的数字,勾勒出我市锚定“西商融合”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在产业协同、平台共建、人才共享等领域精准发力的坚实足迹,更折射出创新发展扑面而来的澎湃动能。
商洛和西安山水相依、人文相亲、产业相接,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商洛市紧扣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战略,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围绕共建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依托西安科技资源优势,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借智借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强化载体,打造创新集成平台
4月21日,记者来到商洛市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团队正在调试最新款的大功率发光二极管。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然介绍,2023年以来,公司入驻飞地孵化器后,依托西安高校人才密集和聚集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聚焦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西商融合协同发展进程中,虎之翼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企业,逐步从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经济发展持续释放新活力。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资源集聚,市科技局依托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策划申报“秦创原商洛企业融通创新高能级科创孵化器”,获省科技厅认定批复,实现了我市该类省级平台零的突破。
同时,下茬解决商洛市飞地孵化器“重展示、轻研发、孵化功能弱”等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空置面积腾退、空间功能优化、委托运营管理和科创项目招引,成功导入西安交大超储超充研究院、正太能源实验室等项目,在孵氢曌能源等科创企业14家,入驻人员52人,引导孵化器钠电正极、碳纳米管、黑磷负极3个科技成果中试项目落地,持续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
引育结合,促进协同创新发展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商洛市科技局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科技人才引育。一方面,精心指导中泰科技等21家企业与西安理工等11家高校组建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这些队伍汇聚了高校的科研力量和企业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科技厅支持,从陕师大、省农研院等选派25名“三区”科技人才扎根市域龙头企业或产业基地。这些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服务,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主席蒋庄德来商开展“院士专家市县行活动”,为商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引智赋能。编制《商洛市创新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耦合图谱》,邀请西北大学等省内高校院所专家,逐产业链开展调研,帮助企业挖掘匹配高能级创新资源。
此外,我市先后选派10名年轻干部赴西安知名科创服务机构跟班学习,促使科技管理人员在思维认知与业务能力等方面与先进地区融合接轨,为商洛科技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谋定后动,深化西商融合新篇
2025年,我市将继续围绕西商融合促科技这一核心目标,持续发力,推动西商科技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推动西安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商洛企业开展共享及检验检测服务,汇聚两地创新资源,推进高质量区域协同创新。开展产学研供需对接,围绕两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组织西安高校院所和商洛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双向对接路演活动,深入产业园区开展科技政策宣讲,促进两地优势资源互补。推动创新资源融通共享,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项目”联合征集工作,引导两地企业、高校院所加强联合技术攻关。引导支持两市企业院所联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鼓励专家人才跨区域创新创业,服务两市科技需求。
此外,围绕“科研+康养”,依托商洛生态、文旅等康养资源,聚集西安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围绕“医养游体药食”康养产业体系,打造边康养边研发边度假边消费的商洛康养实训基地,助推商洛重点产业链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在西安、商洛举行专题协商活动,沟通决定重大合作事项,协调落实相关合作事宜。同时,建立两市科技工作人员选派交流机制,实现两地合作共赢。
当秦岭深处的创新种子遇见西安丰沛的科创资源,这片绿色土地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从“资源虹吸”到“双向赋能”,商洛,这座秦岭南麓的生态之城,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小城市联动大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