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通讯员 宋文超 袁 媛 郑梦桃 图/记者 杨 鑫
雨后的商州如诗如画(资料图片)
5月7日,市民在丹江健身步道上晨跑。
巍巍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醉美商洛山清水秀,如诗如画。商洛市地处秦岭腹地,全域面积1.9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9.6%,是“中国气候康养之都”。近年来,商洛市深挖气候生态资源优势,率先探索建立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谱写出助力全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璀璨华章。
擘画宏伟蓝图 把脉气候经济
观云测雨,扬帆起航。商洛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发展战略以来,全市以发展气候经济为核心,按照“形成一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机制,制定一个气候经济发展规划,搭建一个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创建一系列气候生态品牌,构建一套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的“五个一”建设目标,围绕气候品牌创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生态公园建设、“气象+”融合发展、气候生态监测站网建设等内容,根据近20年气象观测数据、近10年商洛市生态环境、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和相关文献,对商洛生态气候休闲养生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出商洛生态气候及休闲养生资源特色,编制了《商洛康养产业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商洛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等,为商洛市发展气候经济提供了科学支撑。商洛市与海南省、浙江省丽水市同步被中国气象局列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
织密生态网络 夯实数字底座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商洛市通过不懈努力,以气象大数据为依托,创建了“气象+旅游”“气象+民宿”“气象+康养”“气象+研学”数字底座一系列“气象+”模式,推动气候康养经济快速发展。
哪里山青水绿、哪里康养宜居?商洛好山好水好生态,用数据说话。为加快推进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试点工作,商洛市县两级投资建成105套北斗卫星气象站、87处天气气候景观观测站、56个负氧离子生态站、2个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1个温室气体观测站、1个水域生态观测站和1个农田气候观测站,在全市21个气候宜居示范创建小区、13个城市公园布设了气候生态监测站,与原有卫星遥感、雷达、地面气象监测网络等构成“空、天、地”一体化、全天候、多维度的立体气候生态监测站网,秦岭气候生态观测站网布局不断优化升级。建成了气候生态大数据展示平台和“8+1”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平台,形成全市气候生态监测一张网、显示一张图、多部门数据融合、服务产品多终端发布的综合业务系统,多部门联合促进气候、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开展花期、天气气候景观(云海、晚霞、雪凇、花期、红叶等)、康养指数、气候生态康养评估等多种气候生态预报业务,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商洛市成立秦岭气候经济研究院,积极打造秦岭气候博物馆、金丝峡气候博物谷,建立“气候康养试验研究基地”,开展气候康养效应、不同气候区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风险、“气候疗法”等相关研究,构建起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气候医疗康养产业体系,真正把商洛打造成为舒心宜居、身心宜养、开心宜游、安心宜业的“中国气候康养之都”。
聚焦绿水青山 打造品牌矩阵
业广惟勤,精准发力。商洛市紧密结合乡村振兴计划“一镇一景”“一镇一品”,申创一批“气候好产品”“特色气候小镇”。在中国气象局大力支持下,商洛市成功创建6个“中国天然氧吧”县、2个“中国气候宜居县”、3个避暑旅游目的地、26个省级特色气候小镇等一系列生态品牌,镇安塔云山、商南金丝峡等17个景点因云海、红叶等特色气候景观荣获“全国天气气候景观最佳观赏地”称号,核桃、茶叶、金银花等8个特色农产品完成气候品质认证,柞水黑木耳、洛南红仁核桃等4个农产品被贴上国家级“气候好产品”金标签,全市气候生态品牌IP矩阵初步形成。不断丰富的气候生态品牌,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协同推进商洛市旅游、康养等绿色经济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全市气候康养产业链。
灿烂的气候经济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生态成果。商洛市正凭借气候资源打通“两山理论”的转化路径,逐步把生态、气候、康养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形成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商洛模式”。
传统的山水旅游正加快向气候康养旅游升级,春赏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避霾等康养旅游形式丰富多样,“文旅+”“农旅+”“学旅+”以及医疗康养、运动康复、旅居研学、药膳美食、商务会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赛事经济、露营经济、研学经济、亲子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高山、水岸、森林、芳香、洞穴疗法为代表的气候疗愈产业加快成长,商洛已成为人们养心、养肺、养眼、养身的好去处,绿水青山的好颜值正一步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