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吉文艳 南 玺
5月17日清晨6时30分,鹤城的薄雾还未散去,丹江公园的健身步道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10余名统一着装的中学生,在班主任党晓彬、家长和专业教练的陪伴下,迎着晨光奔跑。他们呼吸均匀、步伐有力,配速稳定在每公里6分钟——这不仅是跑步的节奏,更是一段关于成长、陪伴与爱的故事。
这是商洛市初级中学七年级20班“小马快跑”跑团的第二十次集结。2024年10月26日,班主任党晓彬发起这个跑团,义务组织学生和家长每周六一起晨跑。半年多来,他们已累计奔跑近100公里。
党晓彬是一名有着21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也是一名跑步爱好者。5年的晨跑习惯让她深刻体会到运动对身心的滋养。然而,刚开学不久,她就发现班上的许多孩子久坐不动,沉迷手机,体质和意志力都在下降。“教育不该只在教室里发生。”她想,“也许跑步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成长。”
于是,“小马快跑”诞生了。从最初的3公里到现在的5公里,每公里配速从8分钟提升到6分钟,从气喘吁吁到呼吸平稳,党晓彬把对学生的爱从课堂延伸到跑道,跑道也见证了这群少年的蜕变。王宇杰是第一个加入跑团的学生,曾经的“小胖墩”如今已能轻松完成5公里,体重回归正常范围,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也显著提升。李瑾楠在第一次晨跑时就突破了5公里,这是此前多次尝试都未达到的目标,那种成就感深深地吸引了她。
在队伍最前方领跑的,是学生许萌芮的母亲胡玮。作为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她自愿担任跑团的“总教练”,负责带领大家热身拉伸、控制配速和确保安全。“配速6分,调整呼吸,注意心率!”她的提醒在晨光中格外清晰。胡玮说:“看到孩子们跑得越来越轻松,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觉得特别值得。”
跑步的路上,也曾有质疑的声音:“跑步和语文教学有什么关系?”党晓彬的回答是:“这里藏着最生动的‘大语文’。”党晓彬在跑步结束后设置了一个主题分享环节,由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自主设定主题,组织其他学生展开讨论。“晨跑中的商洛”主题活动中,学生用手机记录雾霭中的丹江、露珠里的草木,再写成散文,俨然是一堂沉浸式的写作课;母亲节前夕,孩子们分享美好的亲子瞬间,道出平时羞于对父母表达的爱,让在一旁陪伴的父母直呼:“孩子长大啦!”此时此刻,谁又说这不是一堂亲子课呢。“生命的意义”“亲情”“环保”……跑道上,孩子们围在一起,空气中都是青春的气息,他们面颊绯红,眼中盛满星光。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汗水书写青春。“小马快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运动组织,还是一个教育微生态,跑出了“三赢”的生态圈:学生体质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去年班级体育达标率从68%升至92%;家长在陪跑中更加理解孩子,家庭氛围更加融洽;老师收获学生发自内心的肯定与感谢时,感觉比任何荣誉都值得。
党晓彬经常说,教育不应囿于教室,跑道、山野、街巷都是课堂,而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就是老师与家长共同铺就一条跑道,让爱在脚下生长、延伸。
这条5公里的跑道没有终点,因为爱,永远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