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天彤)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四个最严”要求,以“五个强化”为抓手,持续健全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压实各方责任,深化全链条监管,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中向好,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我市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体系,全市26784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已全部明确由3695名市、县、镇、村四级干部包保,层层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同时,通过定期风险会商、及时发布检验公告、下架不合格食品、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开展无脚本应急“盲演”等措施,全面提升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织密织牢食品安全制度防护网。
在产地源头,我市针对易超标品种开展治理,推广承诺达标合格证,累计开具合格证超过200万枚。在生产环节,我市对肉制品、食用油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坚持年度日常检查全覆盖,同时引导小作坊提档升级。在经营环节,我市督促落实进货查验等制度,专项整治“特供酒”等问题,并指导集中交易市场建立风险管控清单。在餐饮环节,我市大力实施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和塑料污染治理,通过打造示范街店、发送公益短信、发布宣传视频等方式,显著提升餐饮服务质量,有效治理塑料袋套碗等问题。
针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领域,我市靶向发力,重拳整治。在农村地区,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查办多起案件,取缔无证生产经营。在校园内外,严格落实校长负责制和陪餐制,推行“十统一六到位”管理,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实现全覆盖,“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7%。在网络餐饮方面,创新聘请外卖骑手为“食安哨兵”,推广使用“食安封签”,确保配送过程安全。对于集体聚餐,出台专门管理办法,实行备案制度,加强厨师培训,严防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此外,对集中用餐单位进行约谈和全覆盖检查,确保用餐安全。
为提升监管效能,我市持续加大投入,强化能力建设,保障监管检验工作。通过招录调配,为基层补充131名监管力量,并推进标准化市场监管所建设。同时,为基层配发大量执法装备和车辆,食用农产品和流通环节食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高位,覆盖所有县区和基层所开展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