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商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25-11-26 10:03:04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我市“十四五”成就主题报道之八

  本报记者 巩琳璐 王江波

  11月22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丹江水面,跑步爱好者李旺已经在商州区两河口群众运动公园的塑胶健身步道上完成了10公里慢跑。“以前只能在马路边跑跑走走,车多不安全。现在这条沿江步道既安全又舒适,还能看看风景,一天不来浑身不自在。”他指着步道旁新安装的健身器材笑着说,“这些器材上都标着使用方法和锻炼部位,我们照着做,安全又有效。”

  这只是商洛市“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一体推进体文旅融合发展,全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基础设施扩容提质

  “记得前几年,全市标准化体育场馆不多,很多社区连块像样的健身场地都没有,每次外出锻炼打球都得绞尽脑汁想想去哪个地方好。”李旺回忆说。

  变化始于“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新建改建体育场地设施1200余处。

  在商州区城东片区,一座占地80亩的群众运动公园已成为周边数万居民健身休闲的首选地。据公园管理负责人介绍,“这里原是一片闲置荒地,2022年改建为体育公园后,每天接待健身群众超过2000人次。早晚时段,篮球场、羽毛球场基本爆满。”

  更细致的变化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在洛南县城关街道,65岁的王玲花老人每天都会到社区新建的多功能健身场地活动。“以前要去两公里外的体育场,现在下楼就有健身器材,我们老姐妹约着一起锻炼,心情都变好了。”据统计,全市已建成社区健身场地120处,惠及居民40余万人。

  农村地区的健身条件同样得到改善。在山阳县高坝店镇,一套全新的健身器材在移民搬迁点安装到位后,很快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干活回来活动一下,身子骨舒坦多了。”正在使用腰部按摩器的村民赵大爷说。截至目前,商洛市已完成全市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及移民搬迁点健身器材配送全覆盖。

  精品赛事异彩纷呈

  2024年8月,一场世界级体育盛会——国际排联沙滩排球U19世界锦标赛在商洛举行。这是该赛事首次在中国西部地区举办。

  “那几天,丹江沿岸的沙排赛场天天爆满。”赛事志愿者、商洛学院大三学生刘欣回忆,“我们接待了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体育交流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场持续6天的赛事,累计现场观赛达12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突破2亿人次,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阅读量超过3.5亿。更重要的是,赛事期间全市酒店入住率达95%,餐饮、旅游等相关行业收入同比增长40%。

  国际赛事精彩不断,本土品牌加速培育。每年端午,丹江之上鼓声震天,龙舟竞渡,已有百年历史的丹江龙舟大赛,在“十四五”期间焕发新生。商洛坚持“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赛事体系布局,市级层面精心策划排球系列品牌赛事,各县区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本土赛事。商州排球气排球、洛南钓鱼、丹凤拔河、商南太极拳、山阳武术、镇安山地运动、柞水自行车等特色赛事活动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商洛自主创办的“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同样火爆。今年4月,这场全市上下共同参与的赛事激情开赛。该赛事由市政府主办、市体育局和各县区政府承办,联赛吸引了86支队伍参赛,赛期持续8个月。在竞赛设置上,融合了NBA、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赛事体系设置,分为季前赛、常规赛、季后赛和总决赛4个阶段,比赛至11月结束,吸引了全市机关单位、企业及民间团体广泛参与,让气排球比赛的热烈氛围燃动全市。  五年来,商洛相继举办国际级赛事5项、国家级21项、省级63项,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生动局面。据统计,这些赛事累计参赛人数28万人次,线下观赛980万人次,线上观赛突破5亿人次,拉动相关消费超过18亿元。

  体教融合深化推进

  下午4点半,洛南县第三初级中学的排球场上,校女子排球队的训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所学校是商洛市命名的市级排球示范基地之一。在这里,中学生排球队伍每周训练4次,每次训练2小时,通过系统训练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和战术技能。像这样的排球示范基地,洛南县已创建了两所,并组建了多支中学生和教职工排球队。

  排球气排球运动,在商洛市中小学中已深入人心。以洛南县为例,全县共组建了中学生排球队52支、教职工气排球队伍45支。为确保训练条件,各校克服场地困难,积极提升改造,保证各校都有1块标准比赛场地、2块训练场地。目前,洛南县共建设排球场地26块、气排球场地52块。

  这些变化得益于商洛市深化体教融合的系列举措。2025年春季学期起,商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由每周3—4节增加到每天1节,将课间休息时长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每天安排一次30分钟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这些措施旨在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

  在商州区第一小学,足球训练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五年级学生张浩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参加足球训练后,感冒都少了,做作业也更专注了。”

  五年来,全市创建排球运动示范学校53所,组建各类青少年训练队564支,在训运动员7200余名。同时,市体育局与教育局联合建立赛事体系,每年共同举办青少年体育比赛不少于20项。

  体育不仅是拿金牌,更重要的是育人。通过体育训练,孩子们学会了尊重规则、团结协作、永不言弃,这些品质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体育产业不断壮大

  在商州城区,一座造型别致的全民健身示范亭成为社区新景。这并非孤例,根据商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发布的《关于支持夜间运动场所建设的通知》,全市先期在广场、景区等人口聚集地打造了37个示范点,用于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健身展示和举办赛事活动。这些示范点由商洛市体彩站统一配置和管理,功能集体育彩票宣传销售、科学健身指导、赛事活动举办于一体,市体育场健身示范亭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亭子就像社区的‘体育便利店’,有效引导了市民夜间外出锻炼、观看赛事,拉动了体育消费增长。”

  体育彩票销售也迎来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体彩销售额突破2亿元,是2020年的2.5倍。这不仅为体育事业筹集了大量公益金,也反映出市民对体育参与度的提升。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产业融合层面。在柞水县,环秦岭自行车联赛已发展成为“体育+旅游”的典范。“比赛期间,沿线民宿一房难求,农家乐收入翻番。”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2024年商洛市通过赛事吸引企业赞助超6000万元,培育体育服务企业100多家,体育产业年总产值突破3亿元。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

  2024年9月,巴黎残奥会游泳赛场传来捷报:商洛镇安籍运动员张丽夺得女子100米蛙泳金牌,并与队友合作打破男女混合4×50米混合泳接力世界纪录。

  “训练时每天要游一万米,手上磨出的茧子一层又一层。”张丽在接受采访时说,“但想到家乡人民的期望,再苦再累都值得。”

  同样让商洛人自豪的,还有商南籍运动员朱自龙。在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上,他代表陕西获得男子四人雪车金牌和双人雪车铜牌。“我是从田径转项到雪车的,秦岭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不怕任何挑战。”朱自龙说。

  这些优秀运动员的涌现,离不开商洛市不断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市持续实施“选星计划”,累计选拔优秀苗子运动员360名,完成青少年运动员注册5100人次。

  2025年7月,陕西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商洛举行。运动会期间,商南县文化广场上的太极拳比赛成为焦点。商南县武术太极拳协会主席石学宏说:“太极拳事业近年来在商南得到了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的练习当中。”

  在全市各个角落,社会体育指导员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商洛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778人。这些指导员被充实到各单项社团组织和健身团体中,成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对群众健身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骨干力量。

  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全民健身提供了科学支撑。2023年,丹凤县被省体育局评为“全民健身模范县”,山阳县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常态化国民体质监测试点。我市5个单位荣获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4名个人被评为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

  夜幕降临,商洛市区各大体育场馆灯火通明,运动的人群络绎不绝。从赛场到身边,从专业到大众,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这座秦岭深处的小城,为中国康养之都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