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1980年代
这个时代物质贫乏,身体却是自由的。特殊年代里,兄弟姐妹四五个的家庭不少,生活在大家庭中,父母们忙于工作,无法管教孩子,或因政治原因,父母被剥夺了自由。孩子们处在放养阶段,城市的孩子们成群结队爬烟囱、在废旧的工厂里探险;农村孩子则在村小组中放牛、喂猪赚工分,贴补家用。与此相伴的是:捉迷藏,打弹珠,打弹弓,跳方块,放风筝,跳皮筋,摸螺蛳,捉螃蟹。
1980~1990年代
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孩子们踢足球,为的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们练习排球,为的是能够继续称霸世界排坛;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现代运动。随着电视普及,偶像在流行,国外动漫也在蔓延,圣斗士星矢、变形金刚、泡泡糖等催生第一代动漫迷。弹珠游戏、斗鸡、拍洋画、翻绳子等游戏仍在流行。
1990~2000年代
1991年,小霸王在央视播出一则广告,即“拥有一台小霸王,打出一个万元户”的有奖销售活动——小霸王大赛,开启了中国儿童电子童年时代。多少夜晚为了打破游戏纪录,孩子们摁得手指生疼。游戏室、游戏机、坦克大战、超级玛丽、魂斗罗……成为成长中永恒的记忆。
2000~2010年代
2005年,由房祖名与薛凯琪主演的电影《早熟》,讲述了一个融合“性”、“早恋”、“未婚先孕”元素的关于少男少女的感情故事,《早熟》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早熟一词也能用到这一代的孩子童年身上,他们丢掉掌上游戏机,在网络世界中寻找乐趣。你不必惊讶于一群小孩在电脑上玩游戏,在即时通信工具上谈情说爱,在作业中大谈“给力”、“打酱油”等网络词汇。在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及成人灌输的竞争意识的催生下,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越来越小。
超龄儿童忆往昔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80后的你,哼着这首《爱的代价》,是否还能忆起儿时的梦想?六一儿童节,也成了广大“超龄儿童”的集体怀念日。80后、90后步入社会后才发现,梦想远了,现实近了。
采访人物:付娜
童年梦想:教师
目前工作:私营店主
科学家、人民教师、医生……曾经幻想过的种种职业,等到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与梦想渐行渐远。
“小学时我们班写过一篇作文,叫《我的梦想》,班里同学不是写‘人民教师’”,就是写‘科学家’。”26岁的付娜和男朋友在骡马市经营一家礼品店,她说,开店半年来,生意还不错,顾客主要以“80后”年轻人居多,还有一些“90后”。提起童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插卡游戏机”“阿拉蕾”“圣斗士星矢”,还有和女同学们一起跳皮筋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