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提升新型城镇化规划水平。精心编制“一体两翼”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棚户区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指导各县制定修编相关规划,全面启动建制镇规划编制。
加快“一体两翼”城市建设。实施城建重点工程87个,其中续建工程36个,新建工程51个,总投资达到174.3亿元,年度投资任务65亿元。
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建立健全中心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管理机制,出台棚户区改造管理暂行办法、调查登记办法以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标准。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9条干线公路、11条县乡公路、47条通村水泥路建设,新建县乡公路162公里、通村水泥路200公里。持续推进城网农网升级改造,抓好19个电源点建设。全年新增各类保障性住房42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100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万户。完成86个新型城乡社区建设任务。完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政策,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政策衔接。
全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从今年起每年每个区县至少打造2个、全市每年打造15个左右高标准“秦岭美丽乡村”,带动抓好“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国美丽乡村”创建,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市政公用设施,统筹建设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进一步规范管线布局、公用标识、垃圾分类、停车站点、户外广告等事项。加大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从严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实施60个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一步延伸拓展10大循环产业链。加快园区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改造步伐,加大循环园区、循环企业培育力度,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深入实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系统实施堤防、治污、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水源污染事故防范预警应急体系。加强城镇污水管网配套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丹江出境水质保持在二类以上。
加快实施“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启动丹凤至商南、商州至洛南、商州至山阳等气化工程,努力使全市气化总人口达到12万人。全面推行超净排放、热电联产和脱硝除尘技术,坚决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和垃圾,确保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资源环境总量控制、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等制度,全面做好节地、节水、节能工作。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地下水位“双控制”。扎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健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抓好中心城市城周绿化和生态绿道建设,统筹实施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00平方公里。扎实推进工矿废弃地、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尾矿库的综合整治,积极防治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深化“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投放扶贫贴息贷款3.5亿元,扶持3万贫困户发展产业,抓好1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积极推进搬迁安置房、保障房、商品房、棚改房“四房”打通,新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90个,搬迁1.6万户。通过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确保8.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