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阳
五年风雨同舟,五年弹指一挥。政协商洛市第三届委员会整整走过了五个年头。这五年,是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向着美丽幸福新商洛砥砺前行的五年。这五年,是市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向前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共商洛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协充分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组织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主动建言服务经济发展,致力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凝心聚力推动深化改革,谱写了人民政协事业的时代篇章。
强化政治引领 思想共识广泛凝聚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治引领,增进思想共识,汇聚起群策群力、共襄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五年来,以专委会和县区政协为依托,成立了13个委员学习小组;以政协委员、党派团体成员和政协系统干部为对象,举办了6期培训班;邀请厉以宁、原冬平、李义平等21名专家教授,组织专题讲座和报告会18场次,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直接受教育5000多人次。围绕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组织收看电视直播5次,开展学习交流11次,进村入户宣讲26场次;围绕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组织召开全市庆祝大会及政协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扎实开展了“三问三解”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了3次纪律作风集中整顿,制定出台了《市政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细则》等43项制度,集中查摆和解决了4类38个突出问题,机关县以上领导干部向社会公开作出“十项承诺”,政协常委公开作出“八项承诺”。
勇于探索实践 协商民主稳步推进
坚持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职全过程,注重实践,积极探索,政协协商民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商洛市政协作为全省唯一的市级代表,参加了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五年来,市委制定了《关于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实施意见》、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协协商的意见》。建立年度协商计划制定、实施制度,完善政府政协联席会议和政情通报会议制度,修订常委会、主席会、专委会工作规则,完善提案、视察、调研等工作制度。规范组织各类协商活动,探索试行月度对口座谈协商,增加了协商密度;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全市镇办政协联络组(处)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全市98个镇办建立了政协工作机构,搭建了基层协商的新平台;开设“商洛政协网站”,建立“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交流中心,开辟了委员经常性履职的新阵地。探索开展的“三个五”联动协商,紧扣事关全局、各级重视、社会关注、人民期盼、党政交办的重要事项“五大内容”,坚持围绕中心、统筹组织、突出重点、各方协作、注重实效“五项原则”,采取政协组织、党派部门、政府单位、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五方联动”,精心组织“精准脱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专题协商。组织开展全委会整体协商5次、常委会专题协商12次、月度对口座谈协商16次,参与汉丹江流域、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协作协商7次,发动各级组织313个、民主党派4个、政协委员3562人次、专家学者466人次参与协商,提出意见建议339类1532条;开展专题调研71次,形成调研报告116篇,其中42篇在市以上媒体刊登,56篇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批示。
充分发挥优势 紧扣发展献计出力
坚持紧扣全市工作中心,充分发挥政协优势,积极主动建言献策,服务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五年来,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经济提质增效”“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商建言,为党政决策提供了依据。围绕“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提出意见建议。围绕搞好社会扶贫,厅级领导带头联村包扶,机关派员驻村帮扶,为11个包扶村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办实事182件。特别是围绕“实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专题,通过视察调研、交流助力、联动协商、共谋良策,提出6类57条意见建议。围绕加快城镇建设,组织开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协商、棚户区改造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利用问题调研;连续两年将环城南路建设作为“一号提案”持续跟进,促使“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围绕优化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课题,开展视察调研6次。围绕打造全域旅游,开展商于古道文化景区建设调研,协商推进洛南鞑子梁石板房古村落保护利用。特别是“政协委员走进美丽乡村”视察活动,组织1080名市县区政协委员“进农家、访民情”,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征询了诸多建议。连续三年将丹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重点提案跟踪推进,呼吁国家出台因水源保护、发展受限地区的产业扶持和技术支持政策,加快国家级人工增雨基地建设步伐。先后配合市政府参加陕西商洛·粤港澳项目合作促进活动,特别是在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上,组织经济界、工商联界27名企业家委员,策划包装项目51个,促成签订项目引资合同和协议15个,协助引资100多亿元,为扩大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贡献了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