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婷
2016年底,从国家农业部传来好消息:农业部正式发文,命名103个县和4个市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商洛市与山东省威海市、广东省云浮市、四川省成都市齐名,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这是我市创新的“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广后,获得国家级别的荣誉,标志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立市、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保障建设秦岭生态示范市、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作为转变农业服务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尤其是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创建,使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达到了国家农业部韩长赋部长要求的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五化”要求,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打好基础促创建
三九寒天,寒气袭人。当记者走进商南县富水镇油房岭村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新栽植的茶苗基地整齐划一,错落有序,全部用地膜覆盖保温,漫山遍野的沟沟垄垄成了白色的世界。这里1000多亩的标准化茶园,严格执行生产记录台账,推进合理施肥、从源头控肥控药。这是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基地的一个缩影。
从2002年开始,我市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认定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农产品,推行了农鼠药经营“五项制度”,实行农残速测、市场准入制度,在全省率先开展整县产地环境评价、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逐步在七县区建设农残速测室,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合格县建设,推进整市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2003年认定了第一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4年认证了第一个无公害农产品,推行了农鼠药经营“五项制度”,2005年实行农残速测,2006年实施市场准入,200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整县产地环境评价,2008年全市七县区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2009年全市七县区建设农残速测室,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合格县建设,通过省上验收,2010年监管体系建设整市推进。2011年,我市创建的“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被省农业厅定为“商洛模式”在全省推广。
2014年,全市全面开展了镇级监管站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市县乡监管、检测、执法和技术服务的“三级四层”工作机制,并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总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
2015年,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出台一系列文件,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增加人员、充实力量、专项支持,确保农产品监管、检测、执法工作扎实开展。
市农业局副局长邵宝成说:“实施农产品质量战略,是我市迈向现代农业强市的重要一步。我市多年来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总任务,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核心,坚持产管结合、全程溯源、共建共治,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经打牢了坚实基础。”
标准生产保安全
绿色生产技术、主要蔬果质量安全标准……走进商州区于塬绿缘三心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种质量标准、技术规程挂了满满一墙。旁边的会议室里,农技专家针对社员们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我们制定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全程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成员必须严格按照种植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并建立完整真实的田间生产记录档案。”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按标准生产,质量安全才可控制、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