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白云下的镇安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在葱郁的青山间十分壮观,一幅“高峡出平湖、绿水绕青山”的画卷徐徐展开。(本报通讯员 倪方海 摄)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开栏语:时间镌刻不朽,五年砥砺奋进,历史的如椽巨笔绘写壮美画卷。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意义重大。为全面深入宣传报道我市在“十四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全市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本报今起开设《辉煌“十四五” 聚力开新局》栏目,讲述全市各领域各行业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视角,一起去感受“十四五”时期商洛经济社会发展生机蓬勃的活力,见证人民群众昂扬奋进、决战决胜“十四五”的精气神!
巍巍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水塔”。全域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大小河流约7.25万条,水资源总量47.2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
近年来,商洛市在坚定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持续改善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基础上,推进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做足水文章,做强水经济,将自然好水变为发展“活水”,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超级充电宝”加速迈向千亿级
近日,在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通过无人机从高空俯瞰,蓝天白云倒映下的上水库,在葱郁的青山间十分壮观,一幅“高峡出平湖、绿水绕青山”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座“藏”在山水间的巨型电站正日夜不息地运转:白天,借电网富余电力将下水库的水抽至相当于53个足球场的上水库储存,蓄水量相当于小半个长白山天池;夜晚,又放水发电,通过势能转换完成电能的“吞吐”,单日可满足200多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上下水库的水像永动机般循环发电,不浪费一滴水。
“当初我们之所以将电站建在这里,就是因为月河充沛的水资源。”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我们已消纳新能源电量11亿千瓦时,预计年底将突破2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弃风弃光损失超5亿元。”电站负责人算了一笔环保账:电站每年可节约标煤1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5万吨,相当于种活170万棵树。
如今,上水库周边已重现水鸟栖息的景象,下水库监测到野生大鲵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卫星遥感数据显示,电站周边生态空间面积超89%,森林覆盖率达82%,
据了解,电站总投资88.51亿元、年发电量达23.41亿千瓦时,不仅是西北地区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更成为西北电网的“稳定器”,以调峰、调频、储能等多重能力,为绿色能源时代注入强劲动能。
该电站只是我市立足秦岭“中央水塔”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岭谷交错、河流密布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抽水蓄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商洛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当好秦岭卫士,及时提出打造千亿级投资抽水蓄能产业集群、建成“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的奋斗目标。截至目前,总投资93.47亿元、装机120万千瓦的山阳抽水蓄能电站进入建设高峰期,预计2029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30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柞水曹坪140万千瓦电站正在更换投资主体;丹凤鱼岭140万千瓦电站已进入项目核准阶段;镇安米粮、山阳杨地、商州何家塬和商南赵川等电站正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到2035年,全市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将突破820万千瓦,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产业基地。
在秦岭大山深处,一座座“超级充电宝”拔地而起,这不仅强化了西北电网的韧性,更将商洛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
“秦岭泉水”崭露头角
金秋时节,走进商洛高新区国蜂蜜水产业园,整洁明亮的生产厂房,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一排排瓶装饮用水正在流水线上包装,一派忙碌景象。
商洛国蜂蜜水产业园总投资4.98亿元,占地115亩,规划面积7.5万平方米,建设“三厂一中心”——蜜水工厂、蜂蜜工厂、注塑工厂与物流中心,配套8条蜜水及饮用水生产线,是全国最大的蜂蜜水生产和销售企业。
“我们现在是满负荷生产,每天平均生产60多万瓶,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37%,上半年销量达到了5000万瓶,目前市场占有率70%以上。”商洛国蜂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梁红兵介绍,未来企业计划进一步向文旅、康养产业延伸,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该企业依托秦岭优质蜜源、纯净水源和优良生态环境,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品质产品,产品遍布全国各地,着力把“甜蜜产业”做大做强。
据了解,商洛国蜂蜜水产业园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可生产鲜存双储蜂蜜水5亿瓶、桶装水1200万桶、瓶装水1.5亿瓶,预计年产值15亿元、税收1.4亿元。每年可消纳蜂蜜1.2万吨、柠檬及茶叶等2000吨,惠及2000多户职业蜂农与柠檬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近10万元,可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00多个。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商洛低钠、富硒、富锶矿泉水也成为金字招牌。
在丹凤高新区,陕西旭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饮用水生产线忙碌而有序地运转。公司展厅内,饮用水、果汁等产品整齐排列,工作人员忙着打包新一天的订单。
“公司拥有全自动山泉水生产线,1小时能生产1万瓶水,去年饮用水的销售额就有700万元!”企业负责人陈坤高兴地说,商洛地处秦岭腹地,没有工业污染,农残污染也很少,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这么优质的水源。
“我们的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陈坤说,“近期,我们就要给中国社科院送1000箱山泉水!”
商洛立足良好的自然环境,依托丰富、优质、天然、健康的好水,大力发展以矿泉水、纯净水和山泉水为主的饮用水、饮料加工生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饮用水产业体系。这些企业,不仅让商洛“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更丰富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生态内涵,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冷水鱼游出“热产业”
11月2日,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黄鱼沟村,抬眼远望,红叶满山,山下的国渔商州区绿色智慧渔业工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4.0智慧养殖系统是将循环水养殖与无土栽培水耕种植两种技术,通过生态智能设计,实现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项目负责人赵海蒙说,“这座全省首个、全国最大的冷水鱼智慧养殖工厂之所以落户这里,是看上了当地良好的水质。”
该智慧渔业工厂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共生养殖系统,推动冷水鱼产业绿色发展。同时,给村集体年分红220万元,带动680多户群众务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商洛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山水相依,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素有“南北生物物种库”“天然氧吧”之美誉。冷泉年均水温稳定在8℃~18℃,水质纯净、溶氧充足,为特色冷水鱼养殖筑牢绝佳优势。
在商南县十里坪镇黑龙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群群体型健壮的鱼儿在池塘里追逐嬉戏,池塘岸边的技术人员忙碌地巡塘、喂鱼。
“养殖用水水源引自黑龙潭及周边3股优质山泉水,水温四季恒定,水量充足,水质无污染。这样优质的水域条件非常适宜养殖冷水鱼。”合作社负责人张剑虹高兴地说,目前产品供不应求,甚至远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近年来,商洛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水域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走出了一条山青、水美、鱼肥的生态发展之路。截至2024年底,全市渔业养殖面积35175亩、产量1.18万吨、综合产值5.67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80.66%、114.55%和136.25%。其中,冷水鱼养殖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产量7000吨,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预计2025年将实现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商洛市将坚决当好秦岭卫士,在持之以恒“养水护水”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利民惠民产业,努力将“生态水”转化为“发展水”“幸福水”,奋力书写“水清民富”的新时代答卷,让一江碧水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