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尽管真相大白,但受阻尼片事件影响,德系车在销售市场上已经遭遇尴尬。3月29日,在位于北京北郊的某雷克萨斯经销店,一位消费者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刚刚摇中号,本来想好了要买一辆奥迪,但在看了关于阻尼事件的新闻后,决定换成雷克萨斯。
尽管如此,值得德系车庆幸的是,自己依然拥有坚定的“粉丝”。
4月1日,北京宝泽行的市场部经理王佳告诉本报记者:“阻尼片被央视报道以后,也有部分消费者打电话过来咨询,但多数消费者还是接受服务人员的解释并消除了顾虑。”她还向记者表示,该店3月份的销量令人满意:“具体的销量还没有出来,但总体上说肯定环比与同比都是增长的。最近到店的有购车意向或者已经订车的消费者也不少,基本没受到什么影响。”
与此同时,DSG风波的影响也在快速消散。
4月2日,大众DSG召回工作展开的第一天,本报记者分别走访和电话采访了北京及南京几家大众汽车4S店。大部分经销商向记者表示,虽然每天能够维修更换配件的召回车辆有限,最多在每天10辆左右,但因为此前已经经过企业方面的培训,所以过程比较顺利。
从3月15至4月初,德系车的两场风波来得快、去的也快,半个月间烟消云散。
平地波澜自何起?
“为什么2013年的春天,德系车集体遭遇风波?我想,因为它们是领先者,任何一点问题都会被牢牢抓住并无限放大。这恐怕就是当‘出头鸟’的风险。”4月1日,一位曾供职于德系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称。
他同时表示,“事件尽管已经平息,但不能说德系车就没问题。近几年,德系车在中国的快速增长,在销量暴增的背后,一些企业内部还是积攒了一些问题。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供求关系在逐渐发生变化,国内消费者对于汽车产品本身也越来越了解,所以有一些问题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被提出来,像儿童安全座椅、车内空气质量,都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被关注的。此次的事件对德系车提了个醒:要居安思危,时刻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DSG也好、阻尼片也好,德系企业与苹果公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官方媒体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去打压苹果,因为美国人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的同时,对中国消费者采取了歧视性的对待,在被曝半个月的时间内一直没有一个解决的态度。大众在DSG被报道以后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态度与补救措施也都比较及时,而沥青阻尼致癌的说法可以说就是个乌龙,所以德系车这次事件,可以说的来的快,去的也快。对它们今后在中国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影响。”4月2日,国内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尽管如此,多数人认为,此次事件还是对德系企业敲了次警钟。“只有更加尊重中国,尊重中国消费者,才能在这块市场上真正扎根。不能认为你的产品有优势,除了你没的选。这次‘春困’,算是教训也算是一次经验。”前述曾供职于德系企业的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
两个媒体人
德系车风波亲历记:
新车评网总编辑 颜宇鹏:
“挺”大众DSG
我在网上遭围攻
3月份我写过几篇关于DSG与召回的评论后,有人提出质疑,甚至上纲上线到了媒体的立场的层面。其实我觉得没必要,这些质疑也没有对我形成压力。我觉得,只要你有足够多的事实可以站的住脚就可以。
关于DSG,首先我要说的是,除了厂商,没人可以知道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研究的都是DSG问题存在的种种可能性,也许可以接近真相,但这种讨论要以大量的事实作为支撑,不能胡乱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