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同样自称在此届展会上“夺金”的还包括河南信阳毛尖、福建坦洋功夫红茶和酿造红酒的烟台张裕集团。
“千亿茅台”的必胜之战?
“虚高”的品牌价值
“国酒之争”持续发酵,茅台“2012年半年度报告”也在此时出炉。
根据财报公布的信息,二季度预收账款比一季度减少了17亿元,比年初减少了30亿元,仅为40.5亿元,按照茅台制定的年度目标,如果要完成规划,下半年茅台的收入要达到145亿元。
“茅台的中报低于预期,如果要完成年度目标,难度很大。”中投证券分析师柯海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主要原因是:“今年5月份起,茅台开始逐步控量,力挺批零价,控量的范围包括批条酒及部分经销商,目的在于清理渠道库存,而且直营店经营进度较慢。”
近年来,随着经销商结构的变化,“茅台对零售终端的价格控制能力越来越弱,产品价格被节节炒高,但受益者都是中间环节的控制者,而非茅台本身。”王宏介绍说,虚高的价格令茅台承受市场压力,遭到舆论质疑,也带来了假酒泛滥的危机。
假酒屡禁不绝已成为茅台的痛处,在反对茅台“国酒”之称的声音中,就有以此为由的质疑。“假酒是地方职能部门的事,我们企业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了,但还需要地方公安、工商局出面处理,光靠企业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只能说尽我们的力量维护市场,减少假酒对品牌的危害。”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中层干部徐忠华解释说。
“假酒会稀释茅台的品牌价值。”白酒营销专家陈默分析说,茅台近年来问题缠身,“葡萄酒、啤酒产品推广不力,政府消费打压趋严,渠道控制不力,库存积压过剩,量价齐跌,包括股价下行,都使茅台不被业界看好。”
2012年上半年,茅台价格持续下滑,资本市场反应也逐渐消极。肖竹青评价说:“茅台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了,大量囤货代理商损失惨重,这也是囤货茅台酒的投资者和投机者遭遇资金紧张抛货低价倾销所致。”
茅台价格飙高,缘于经销商的“炒作”。“他们直接从厂家拿货,量非常大,而且价格便宜,一旦有几个大经销商结成联盟,就可以造成一个城市或部分地区的产品垄断,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然后他们借机囤货,炒高价格,再陆续发货出售,获取最大利润。”北京市鑫源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瑞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茅台的高价并非是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的结果。
“所以茅台的品牌价值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如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附加值,以更好地控制经销商,抬高价格,并且保持资本市场的热情,这就需要一个重磅炸弹。”陈默说,“‘国酒’商标显然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必胜”之战
“本来茅台一直被称为‘国酒’,结果申请商标受阻,成了虚假广告,同时那么多‘国’字号冒出来,让茅台的地位和美誉度都很受冲击。”陈默表示,茅台注册“国”字号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触动了其他企业的利益。“国家商标局不允许企业使用近似商标,所以一旦茅台‘国酒’商标获批,其他‘国’字号企业的品牌很可能都不能用了,至少威力大减,因为‘国酒’最大,其他‘国’字号都没有意义了。”
10年前,茅台的政治渊源、外交故事家喻户晓,但随着近年来各大酒企在品牌营销上的积极造势,茅台的故事已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