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高信 > 延伸阅读

高信先生和《战斗的春天》

2011-08-23 15:50:32 来源:

  解铃还须系铃人,此话极是。如果不是高信先生自己解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用“祚路工”笔名发表过一首诗;也很少有人知道,它被选入《战斗的春天》,又因为转载,还差点上演一出《三岔口》。

  《战斗的春天》,1972年5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借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之东风所出的书。书中的《毛主席语录》,就成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他的《老政委》被选其中,所署“祚路工”的笔名,还得为编者记上一功呢。

  “那是1971年夏天,……我由县银行抽调到祚水县民兵团政治部,一人办一份《红公路》的油印小报,……我写了一首《老政委》的小诗。自己编报,不好意思用本名,信笔署了个路工的笔名。一年之后,省出版局出了一本诗集《战斗的春天》收入此诗,署名‘祚路工’。从署名看,当是据油印小报《红公路》上收集而来。”这位编者真是太有才了,“祚”是祚水县的简称,又与“作”同音,“祚路工”也就代表是祚水县修路工人。文革中的一些笔名,走得都是这个路数。

  此段夫子自道,摘自《书房写意》一书的《笔名往事》。后来此诗被他一位朋友抄寄给《工农兵文艺》,因用了高信实名,发表后又被《西安日报》转载。“这就闹出了是祚路工抄袭高信,抑或高信抄袭祚路工的问题”。那时不像现如今这么宽松,可以凭抄袭荣入中国作协。有关部门自然非常重视,后来经他道清了来龙去脉,一出《三岔口》这才卸妆罢演。虽然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此事如不经他细细道来,近四十年的笔名之谜,恐怕无人能够破解。一部《中国现代文坛笔名录》之所以让文革时段成了空白,就是当事人都无实话实说的勇气。说来也情有可原,如作品羞于示人,所批“靶子”又尚健在,当然就不愿意来认这个帐了。

  《老政委》虽然也受那个时代的影响,但平心而论,确有可读之处。若将它与现如今那些比谜语还难猜的文字、或“梨花体”一类的东西来相比,应为上上品。如果不信,且将前两节照录如下,可证并非是信口雌黄:“几十年革命生涯,还是当年老脾气,白了鬓发。一时一刻闲不下。率领民兵修公路,办公室里“关”不住。深山茅屋把营扎,专爱第一线摸爬滚打。”

  怎么样?并非胡吹乱捧吧?尤其是那一句“办公室里‘关’不住”,可知是从“满园春色关不住”变化而来。但因它贴切自然,恰到好处,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显现了他深厚的古诗功底。《战斗的春天》的编者能从油印小报上沙里淘金,可知他确实出手不凡。而其他四十多位作者,现在多不操此业。他能一路走来,且成绩斐然,恐怕凭得就是这深厚的文学功底。

  高先生后来因醉心于鲁迅研究,对诗歌就不太上心了:“我是个爱好太多的人,爱文学,爱读书,爱绘画,爱弄文,爱出版,爱音乐”,还自谦“样样稀松”。话虽如此,他还是术业有专攻的。否则,恐怕就会有多部诗集在诗坛争霸了。

  《战斗的春天》共收入诗歌五十三首,全书仅百余页。它版权页上有定价和出版时间外,其他如编辑、校对和印数等都一无所有。书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版权页也是如此。这是文革书刊的一大特色,也因此曾倍受冷落。但现在已有了专藏者,它又有了他的诗作,准会身价倍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爱书人都喜欢他的书,也都有好奇之心。我就因他才特意买了本《战斗的春天》,以示爱屋及乌之意。(转载《温州读书报》 董国和)

董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