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报道 > 高信 > 延伸阅读

《商州故人》前记

2011-08-23 15:52:43 来源:

  《商州故人》是我第一本写人的散文集。

  《商州故人》之中,没有写到名人、伟人,所以在任何工具书里边是见不到他们的,自然,也乏人关注,他们有的只活在商州当地

  人的口碑中,有的还生活在与我们一样的庸常的人群里,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是草根阶层。记得书中《蛮婆婆》一文去年三月在《文汇报》发表时,编辑朋友给它取了个栏题“凡俗人生”;《北京日报·广场》发表《木匠刘爷》时,则辖于“人间世”一栏内;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温故》发表《泥塑匠永青》时,又置于“人物”栏中;香港《作家》发表时则置于“散文”栏。四家报刊,四种处置,虽然视角不同,却也各尽其妙,把“商州故人”的属性把握得颇为到位。是的,《商州故人》就是我记忆中的一些人间世的故人的凡俗人生,既平凡又世俗。不去凑时尚的热闹而把笔墨贯注到草根阶层,是有些不合时宜了罢?但似乎也不是这样。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杭州西湖之滨拜访版画家赵延年先生时,赵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五十年代和“文革”后期,他几次到江南农村画画,接触过几位农村大娘,这些世代务农的农村妇女,虽不识字,但识大礼,讲情义,持家劳作,干练勤勉,接人待物,慈和周到,那真是有学问的文化人难以比附的,这让他感慨百端。赵先生的话,当时就唤起了我对黄土地上商州故人的回忆,深切感到地无分南北,下层劳动者的情怀脉息,相通相融。我也不会忘记鲁迅先生当年在文章中对草根人物的评价说:他们大多人固然不能断字识文,没有所谓文化,更“不明史法,不解在瑜中求瑕,屎里觅道”,但正是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之中,走出了一批批时代精英,维系了古国千古文明于不坠。也还是鲁迅说得好:“我们以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叹的是,那些“脊梁”中的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芸芸众生,在当时既不为人所重,时过境迁,人往风微之后,也就更是音沉绝响。能在浩如烟海的故纸笔记中留下一星半点,巳是万幸之事了。谁又能说得清,青史之下掩盖着多少自甘无名,默尔而息的“脊梁”的魂灵?

  这些年,好了,有《老照片》、《温故》等几家刊物倡引,一股被称为“怀旧”的和风,煦然拂面,随风而来的,就有了“正史”难掩其光耀的、不是小说家笔下重塑的草根阶层人们的真切身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走出历史的尘埃,他们的音容与笑貌,言谈与举止,努力与奋斗,挫折与失意,知足与渴望,真切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黑暗与光明,冷酷与温情。

  《商州故人》里有我的父老乡亲,也有我的真情我的真爱,情难忘,爱难忘!我惟愿看到它的读者与我分享这份情与爱!    (《商州故人》高信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