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足校被称为“中国的拉玛西亚”,足校多年来为俱乐部和国家队输送了多名优秀球员。建校13年来,鲁能足校共获得国内足球比赛冠军39项,国外足球比赛冠军2项,国内任何足校和俱乐部梯队的比赛成绩都难以望其项背。可以说,鲁能足校无论从人才培养和比赛成绩方面来衡量,都是相当成功的。
恒大足校的火爆及鲁能足校的成功为其他俱乐部青训体系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相信在恒大等俱乐部的推动下,中国足球的青训体系会不断完善起来,或许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能培养出中国的“梅西”。
足球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强 家长观念尚需改变
各方都在为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努力,然而,足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青少年家长的传统观念仍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体育场闲置、荒废甚至“短命”频繁发生,前不久更是曝出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重庆大田湾体育场荒废成菜地的消息。体育场荒废的背后,却是孩子们想踢球没场地的尴尬。虽然此次足协重点拨款建设体育场等设施,但这相当于杯水车薪,想要彻底改变这个局面,仍需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
中国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家长的传统观念是主要原因。大部分家长的想法里,仍旧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踢球在他们看来就是“不学无术”。当然,中国足球发展滞后、成绩不佳也影响了家长们的选择,不过随着中超的发展和推动,以及全民健身理念的贯彻,家长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职业化使得中国足球变得功利起来,很多青训目的是培养精英球员为职业队输送。足球本身是一种教育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从中得到快乐,如果减少足球的功利性,将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另外,中国足球打基础,还要重视足球教练员的培养。目前,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收普遍较低,中国足协也已经意识这个问题的存在。如果解决好这个问题,培养更多的优秀教练员带动整个青训体系发展,中国足球的腾飞或许不再是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