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青训主抓精英型小众
上世纪90年代J联赛诞生之后,拥有资金支持的日本足协将昔日全然交由校园无力打理的青训,真正地自上而下“抓”了起来:一方面将拥有各级青训梯队列为J俱乐部准入门槛,另一方面是完成校园足球的升级改造。这样,J联赛的诞生意味着日本足球为职业俱乐部输送职业球员的青训,进入了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与高中校园的双通道并行体系。或者说,是出现了校园足球与足协旗下的职业俱乐部两套青训系统,两套系统都实现了足协主导下的教练资质覆盖。
两套青训系统在组织上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对日本足球少年则是一对并立中亦有互补的系统。其中高中足球庞大而良莠混杂,是走兴趣型路线还是有志于新生的职业足球之路,悉听尊便。新生的职业化青训由J职业俱乐部进行,其上归属J联盟技术委员会主抓,属于精英型小众队伍。以J联赛育才最有口碑的大阪钢巴为例,进入其U12的每年有1500人,进入U15就急遽减少为250人,到了U18更是只剩下区区30人。也就是说,6年之后只有2%的小球员能够望见职业之路—此后就基本一马平川了,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淘汰率,精英的脱颖而出靠的是激烈而残酷的逐级竞争。在J俱乐部青训营,培训方式基本上是家长掏钱、球员走读(只有广岛三箭等少数俱乐部采用住宿制且学费全免),费用包括每周训练费和周末比赛的场地费,还有教练报酬、客场之战的往返交通费,等等。
顺带说一句日本青少年的海外培训,近年有报道称来日本花了上亿美元送孩子去欧洲和拉美的俱乐部和训练中心,其中巴西最多。据记者了解,然而这完全不是日本足协的行为,而是日本家长的自主判断和个体行为,依托是相关业务的中介公司,比如三浦知良就开办有公司专营巴西足球留学业务。不过,海外培训出产的日本球员却鲜见其人,至少在进入21世纪日本参加的四届世界杯中,没有一名日本国脚来自这一渠道,因为日本足球信奉并成功实现了“通过搭建打造成熟的国内赛事体系,日本能够培养出自己的天才球星。”。
日本足协主办的全国性赛事(2015年)
大学及18岁以下青训年龄段赛事(含校园足球赛事、职业俱乐部赛事及混合型赛事)
大学校园杯、总理大臣杯、独立联赛
U18 高元宫杯(下辖超级联赛-王子联赛-都道府县联赛)、俱乐部青年杯、J俱乐部青年杯、全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全国高中生运动会、全运会高中足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