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南 玺
2021年7月,刘聪第一次来到丹凤县武关镇梨园村的田间地头,他面对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考卷”——如何让这个小村庄走稳乡村振兴之路?从丹凤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到梨园村,这位“90后”驻村第一书记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托举希望,带领村民交出了一份“温暖”的答卷。
梨园村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加之距武关镇政府比较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村1000 多名户籍人口里,仅有400多人常住,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谋生,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听说村里轮换了第一书记,村民很期待,三三两两往村党群服务中心聚拢。打过照面后发现是个年轻人,心中不禁满是疑虑。有村民小声嘀咕:“也不知道这个干部靠不靠谱,能不能给咱们村找点出路。”也有村民拉着邻居小声议论:“听说是交警队来的干部,你说能懂农村吗?”
面对质疑,刘聪信念坚定,深知这是基层工作的必然挑战,唯有以务实行动取信于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才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获得群众的信任。在与村民拉家常的过程中,刘聪详细记录下每一户的意见诉求。遇到有困难的群众,他都会和村干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
村民张茂文说:“一开始看着刘书记年轻,心里也没底。后来相处久了,发现只要有问题找他,他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决。像我们这些老年人不懂医保缴纳流程,他就耐心地教我们怎么网上缴费。”
“村民对我的信任,是在日积月累的行动中慢慢建立起来的,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唯有实实在在地为他们付出,才能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温暖与诚意。”刘聪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石,梨园村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
“那段时间,我走村入户,和老乡们聊得最多的问题是:除了种植天麻和发展袋料香菇的传统路子,我们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发展的产业?”刘聪回忆道。在一次入户中,村民贺进存拿出家中新酿的苞谷酒,让刘聪帮忙提意见、找销路。原来,梨园村有百年的酿酒历史,大部分人酿酒技艺精湛,但因是群众各自在家酿造,品质参差不齐,加之储存条件落后,还存在安全隐患。
“不如以村集体名义发展酿酒产业?”这个念头一经出现,刘聪就第一时间同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斌沟通想法,又同村“两委”班子制定实施方案。经过数个日夜的方案打磨,刘聪带领村民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攻克了资金筹措、设备采购、工艺提升等难关。2022年10月,梨园村的集体经济酒厂建成投产,实现了该村集体自主经营“零”的突破。
同时,为了让村集体经济有长足的发展空间,刘聪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梨园酒厂五年发展规划,成功打造梨园酒厂“梨园二两醉”白酒品牌,其酿造的高纯度粮食酒深受大家喜爱。
产业发展起来了,面对村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刘聪从实际出发,在县公安局交管大队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将村上的路灯、防护栏安装到位,确保村民的出行安全。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刘聪不忘自己是一名公安干警,他将普法宣传融入日常工作中。为提升村民的知法懂法用法意识,他牵头成立“梨园大讲堂”,定期讲解民法典、森林法律法规、交通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目前,已累计开讲40多场次,群众的法律意识显著提升。
当被问到作为一名警察,大好年华没在本职岗位上大展拳脚会不会后悔时,刘聪看了看远处正在生产的酒厂,说:“群众身边无小事,乡村振兴直接面对的就是群众,感觉我的责任更重大了。”
从初到梨园村时村民质疑的目光,到后来饱含信任的笑容;从产业起步的艰难探索,到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一书记刘聪的驻村故事还在继续。这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正在用青春挥洒热血,那一身藏蓝穿梭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初心、从警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