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冯旭红 董立婷
“盼了几十年,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近日,已退休多年的赵晓荣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不动产权证时激动不已。
在丹凤县,一场针对“家属楼”“办证难”问题的攻坚战,让数千户居民拿到了期盼多年的“红本本”,这样激动人心的场景近来在各个小区不断上演。
这些俗称“家属楼”的职工集资房和经济适用房多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权属来源、规划许可、竣工验收、税费收缴等方面存在诸多历史问题,长期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直接影响群众在子女入学、资产流转等方面的切身权益。今年,丹凤县将解决87个小区6290户“家属楼”办证问题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创新工作方法,打通了办证“最后一公里”。
面对数10年积累的问题,丹凤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由县纪委监委牵头,督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协同作战。通过梳理信访线索、调阅原始档案、实地走访摸排等方式,对全县未办理不动产权证的小区进行全面摸排,建立问题清单。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室组地”联动监督优势,督促县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税务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发力。
针对这些“家属楼”建设时间久远、档案资料不全、权属来源复杂等难题,丹凤县采取“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思路和“一事一议、一案一策”原则,分区分类精准化解。在全覆盖排查、分类梳理、制定措施的基础上,县政府下发首次登记通知,明确由县住建局负责完成竣工验收与安全评估,县自然资源局开展规划核实,进行土地来源调查、楼面地价更新报县政府确认,县税务局牵头转移登记土地出让金补缴办理,破解了竣工验收难、权属确认难、税费收缴等关键堵点。
在解决政策障碍的同时,丹凤县着力优化流程提升效能。县自然资源局扎实推动实行“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等不动产登记服务举措,根据地价更新成果报县政府确定不同区域楼面地价。县财政局、住建局、税务局等部门协同推进土地出让金评估补缴、交易登记和税务“一窗受理”等工作,形成“并联推进、闭环管理”机制。针对群众反映“不懂政策、办事不便”等问题,县自然资源局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依法登记保护权益”不动产登记宣传专栏,通过手机短信发送不动产登记政策;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小区开展不动产登记宣讲,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帮办代办,变“群众跑腿”为“服务上门”。
“平常太忙,又不懂得怎么办理,多亏工作人员上门讲解、帮忙准备材料,现在拿着大红本本既踏实又高兴!”凤麓小区的居民李宏说。
目前,全县已完成“家属楼”9个小区49栋3511户的首次登记,其中1560户已办理转移登记并顺利领取不动产权证书。
一本产权证,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安心与未来。丹凤县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通过部门联动、并联审批,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告别“无证”时代,真正实现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