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晓锋 李敏郡
10月28日,洛南县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保安镇许庙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内,3台玉米秸秆还田机驶过田间,随着机器刀轴高速旋转,玉米秸秆被切断、粉碎,均匀抛洒在地里。
“以前老百姓收完玉米,把秸秆砍倒焚烧,烟熏火燎影响环境。现在用机器粉碎后,直接抛洒在地里,既能疏松土壤,又能保护环境。”许庙村党支部书记潘书民说。
以往令人头疼的玉米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悄然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洛南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处副处长许永波表示:“洛南县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处与县农机中心在许庙村开展的这次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既加快了群众的秋收进度,节省了人工清理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又提升了土壤肥力,为下一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的土地平整和地力提升提供了保障。”
“一台秸秆还田机每天可完成秸秆还田50亩至80亩,计划利用一周时间,在洛灞路沿线实施秸秆还田1200亩。”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主任贺铁锋说。
“秸”尽所用,沃土生金。据了解,秸秆还田技术不仅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减少约15%的化肥使用量,实现“藏粮于地”。目前,保安镇已实施秸秆还田面积1000多亩。
“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实践充分证明,秸秆还田不仅是一项农业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许永波望着眼前机械化耕作场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