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雪
在商南县赵川镇的青山绿水间,一处占地7800平方米的冷泉鱼养殖示范基地正拔地而起。基地申请苏陕协作资金300万元,以“生态养殖+带贫益贫”为核心,聚汩汩冷泉为致富活水,滋养出乡村振兴的“富民鱼”,让苏陕协作的暖流浸润赵川镇群众的致富路。
商南县地处秦岭南部、丹江中游,2200多条大小河流纵横交织,10℃—14℃的恒定水温与9mg/L以上的高溶氧量,天然构筑起冷泉鱼养殖的“黄金环境”。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却不懂怎么变成‘金饭碗’,是苏陕协作给咱指了条增收致富的明路!”赵川镇文化坪村党支部书记黄开峰望着在建的标准化鱼池,话语里满是激动。
依托这一生态禀赋,商南县利滔兴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打造冷泉鱼养殖示范基地,规划新建90多个镀锌板帆布鱼池,配套养殖大棚、引水管网、尾水净化系统等基础设施,购置增氧、温控、循环水净化等设备90多套。
“300万苏陕协作资金就像一场‘及时雨’,重点投到核心养殖设施建设与技术升级上,助我们快速搭建起标准化生态养殖体系。”公司负责人介绍,基地采用流水池塘立体养殖模式,主打虹鳟、三文鱼等优质品种,预计年产优质冷泉鱼30万尾,年产值可达1890万元,让秦岭生态优势借跨省协作变乡村振兴动能。
“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正在基地参与鱼池建设的老府湾村村民赵艳春笑着说,文化坪村村民陈宋红也满心欢喜:“不光能挣钱,还能学技术!”
据悉,该冷泉鱼养殖项目在建设期间已带动33名农村劳动力务工,人均增收超4000元,建成后将长期聘用27名村民,年人均增收不低于6000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直接惠及5户农户;公司还专门配备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让村民在“务工挣钱”的同时实现“学艺致富”,有效避免零散劳动力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通过流水生态养殖方式,对排出的尾水采用净化处理模式,实现无害化排放,既守护了秦岭生态环境,又通过场区绿化和水面扩容改善局部气候,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政策扶持到资金注入,从技术指导到市场对接,苏陕协作的深度融合为赵川镇冷泉鱼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苏陕协作架起了致富桥,让我们的冷泉鱼有了更广阔的市场,让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赵川镇党委书记陈小平表示,下一步将以该项目为示范,持续放大苏陕协作效应,不断延伸渔业产业链,推动冷泉鱼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让特色产业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苏陕协作以资金筑牢产业根基、用市场打开销路,赵川镇则以优质冷泉鱼、香菇回馈信赖。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两地将深化资源互通,让这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道路成为赵川镇亮眼名片,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